虞舟 姚嫻鳳


摘要:目的:探討減壓式包扎在PCI術后患者傷口壓迫止血中的效果觀察。方法:選取2019年2月至2019年4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病房行PCI術患者30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157例,對照組143例。兩組患者均為PCI術后使用TERUMO XX*RF06型號止血器進行橈動脈傷口壓迫止血。實驗組在不影響傷口止血效果的同時,予以傷口止血器內墊無菌紗布進行減壓包扎,在術后2小時、4小時、6小時各放氣一次,并于術后24小時后由醫護人員拆除止血器。對照組進行傷口常規處理,即在術后予以傷口止血器直接包扎,術后2小時、4小時、6小時各放氣一次,并于術后24小時后拆除止血器。兩組傷口止血器氣囊均充氣12ml,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傷口周圍皮膚壓力性損傷事件的發生率以及患者的舒適程度。結果:兩組患者在傷口周圍皮膚出現壓力性損傷事件的發生率、患者舒適度等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傷口止血器中墊入無菌紗布減壓的患者發生皮膚壓力性損傷事件的概率明顯低于傷口常規處置的患者。在患者舒適度情況調查中,減壓式包扎的患者表示舒適感增強。結論:減壓式包扎在PCI術后患者傷口壓迫止血中能夠減少患者傷口周圍皮膚出現壓力性損傷事件的概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減壓式包扎在臨床中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減壓包扎;橈動脈傷口;氣囊壓迫式止血器;壓力性損傷;護理
【中圖分類號】R8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4-084-02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經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從而達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目的的一種臨床治療方法。其介入途徑有兩種,一種為股動脈途徑,另一種為橈動脈途徑。由于橈動脈術后傷口壓迫時間較短,恢復較快,患者術后無需臥床,相對股動脈傷口而言,患者舒適度及傷口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故術后橈動脈傷口已經逐漸成為目前PCI治療的首選路徑[1]。術后患者常規使用TERUMO XX*RF06型號止血器進行橈動脈傷口壓迫止血。有研究者在其研究中指出,TERUMO止血器在臨床使用中存在局部皮膚損傷,由于TERUMO止血器為塑料制品,具有一定的硬度,加壓后與手腕部柔軟皮膚直接接觸,經長時間的壓迫和摩擦后可能導致局部皮膚損傷,如水皰形成,在其研究中共有?13 例患者出現手腕部水皰形成?,發生率1.66%[2]。為了減少患者術后出現皮膚壓力性損傷事件,增加患者舒適度,提高就醫體驗,本研究將我院心內科300例患者通過實驗對照法進行效果觀察,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心內科病房經橈動脈行PCI術患者300例。男性171例,女性129例。隨機分為實驗組157例,男88例,女69例,對照組143例,男83例,女60例。兩組患者凝血功能、血壓、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術前評估Allen試驗結果為正常。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減壓式包扎就是在保持止血效果的前提下,將無菌紗布墊于患者傷口止血器內,將塑料與皮膚進行隔離,在不改變壓力的同時,通過增加止血器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從而降低止血器給患者皮膚帶來的壓強,起到減壓的目的。
兩組患者均為經橈動脈置管,術中無血管損傷事件及并發癥發生,術后實驗組用9CM*10CM無菌紗布一塊,對折成4.5CM*10CM紗布延止血器走向,墊于橈動脈傷口處皮膚,再予以TERUMO止血器壓迫止血,氣囊打氣12ml,包扎時詢問患者主訴,評估術肢遠心端橈動脈搏動情況,同時觀察患者傷口有無出血、血腫、橈動脈閉塞等并發癥的發生。對照組直接將TERUMO止血器包扎傷口進行壓迫止血,氣囊打起12ml,按常規術后護理,在傷口包扎時傾聽患者主訴,評估術肢遠心端橈動脈搏動情況,同時觀察患者傷口有無出血、血腫、橈動脈閉塞等并發癥的發生。
1.2.2觀察方法及評級標準
術后2小時、4小時、6小時,均由醫護人員給予定時放松止血器氣囊1ml,嚴密觀察患者傷口情況。于術后24小時,醫護人員拆除止血器,觀察兩組患者傷口處皮膚發生壓力性損傷事件的例數。(見表一)同時使用數字等級評定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結合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 Pain Rating Scale)對患者進行舒適度評估。(見表二)
1.3結果
經過數據對比,發現實驗組在術后24小時傷口周圍皮膚出現壓力性損傷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過干預,患者傷口周圍皮膚出現壓力性損傷事件的發生概率下降幅度為62.6%。同時通過數據觀察,在患者術后舒適度的比較中,實驗組有73.2%屬于輕中度疼痛,26.8%處于重度疼痛,對照組則有51.5%屬于輕中度疼痛,48.9%屬于重度疼痛,說明減壓式包扎使患者的疼痛能夠得到較明顯的改善。
2.結論
采用減壓式包扎在PCI術后患者傷口壓迫止血中能夠減少患者傷口周圍皮膚出現壓力性損傷事件的概率,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減壓式包扎在臨床中具有可行性。
討論:
在臨床中經橈動脈穿刺行PCI術患者出現傷口周圍皮膚壓力性損傷事件存在一定概率。本文是在維持氣囊壓力不變,止血器止血效果不變,包扎時間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增大止血器和皮膚接觸的面積,降低止血器對于皮膚的壓強的一種減壓式包扎方法,從而降低患者出現皮膚壓力性損傷事件的概率和提高患者舒適度。
在今后護理工作中,通過文獻查閱和臨床實踐,護理人員可以創新性地嘗試縮短傷口包扎時間,減少氣囊壓力等手段,來改善患者術后傷口皮膚出現壓力性損傷事件的發生,同時又能提高患者舒適度及就醫體驗。
在多篇文獻報道中[3-5],已出現一種新型粘貼式止血器廣泛應用于臨床。但該止血器也存在一定的局部皮膚性損傷,比如張力性水皰、過敏性反應等。如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為患者選取最優的傷口包扎器材,在術后觀察中便于護理人員進行傷口觀察及處理,也成為了目前臨床上值得我們探討的話題。在術前正確的評估患者病情,皮膚情況,做好Allen試驗,PCI術前醫護人員給予正確的術前健康指導,完善術前各項準備,術中給予規范操作,注意無菌原則,術后給予患者規范的術后護理,及時觀察患者傷口情況,有無出血、血腫、橈動脈閉塞等情況,如出現嚴重并發癥,需要立即通知醫生配合搶救處理,并做好相應的記錄,同時術后傾聽患者主訴,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和人文關懷也是我們作為臨床專科護士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也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為更多的PCI術后患者減少皮膚壓力性損傷事件的發生,提高患者總體滿意度,對于廣大護理同仁在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中有所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介入心臟病學組,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2(簡本).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40(4):271-277.
[2]田芳,孫紅梅,陳海君,等.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應用T R Band 止血器壓迫止血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5): 1265.
[3]劉展睿,高麗華,候秀偉,等.1例經橈動脈PCI術后出現嚴重血腫及張力性水泡的原因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9 (1):131-132.
[4]馬曉靜,劉娟.康惠爾透明敷貼治療經橈動脈穿刺行冠脈介入術后皮膚損傷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7,10(7):68-69.
[5]陳宗寧,鄧永蓮,趙淵,等.經橈動脈途徑冠脈介入診療常見問題回顧性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5,43(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