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科學是研究關于環境科學發展的專業,主要針對環境領域內科學進行研究。目前環境科學專業的課程采取由老師授課、學生聽講座或相關專業老師聯合授課等方式開展教學,這樣勢必存在著被動學習導致學生學習不積極、與其他學科沒有系統科學性聯系等問題,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本文就此提出要加強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踐教學以及其他教學因素等方面的改革,促進環境科學專業課程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教改;實踐
1 環境科學專業的課程現狀
很多高校都開設有環境科學專業,課程的教學形式大致有三種:
(1)由本校的一位老師講授整門課程。
(2)學生聽取環境科學相關的前沿講座,從而獲得相應的學分。
(3)本校相關專業的教師進行聯合授課,學生參與學科的討論。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高校的課程是通過第一種方式來進行的,通過授課老師把自己所掌握的研究領域內的知識講授給學生,這種做法的缺點在于如果教師用于此領域的研究精力有限,所認識的深度不夠,涉獵的領域有限,那么就無法把更多的知識和理論傳授給學生。第二種方法中,學生只是單純地聽取講座的內容,卻不能形成整個的學習體系。第三種方式,容易造成教師對領域內涉獵不深厚。
這幾種教學形式共同的特點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得得到充分的調動。只是一味地通過課堂的灌輸,而不考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注重對學生分析等方面的綜合培養,因而學生的能力無法提高。在課程安排上,相關的學科之間,沒有系統性科學性的聯系,缺乏相應的溝通,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興趣,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
2 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教改
教學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較多,如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手段、設施、管理等因素,其中,課程的教改要以課程的體系和教學的內容作為改革的核心,把實踐作為教學改革內容的重點。在教改之中,要充分考慮到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牽連和影響作用,要做好要素的協調發展,達到整個課程系統的最優化目的。
2.1課程體系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學科的內容和課程的體系沒有結合現實實際的情況,因此需要對課程重組,以突出專業的素質與技能。在知識結構上,需要圍繞培養專以技術型人才的目標,突出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人才培養,且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按照專業崗位的實際需求,利用模塊化的形式,將專業技術課程拓展為污染治理工程技術、環境監測和環保產業技術、生態環境保護及恢復、環境管理等應用領域,使教學體系更具有專業化,更與行業的實際接近,所設課程涵蓋職業崗位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還應盡可能輻射到相關的專業。
2.2教學內容的改革
環境科學是門發展迅速的學科,隨著環保的理論不斷地推出,因此,在教學改革中,處理好原有的環境科學理論,以及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最前沿的研究內容,彼此之間的關聯,這是教改中首要的問題。因為課程的性質可以決定教師授課過程中的內容深淺以及新舊等問題。培養環保人才,首先要確保扎實掌握基礎的內容及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而在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才能,即可以在某方面具有針對性進講授知識,以及案例和處理方法。環境科學快速發展的特點和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事實使得環境科學的熱點不斷變更,在課堂上介紹熱點問題、前沿動態及新思想、新工藝、新手段,可以縮短教學與環境變化、技術進步的“時間差”。環境科學作為一門涉及面廣的學科,各課程具有交叉性,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各門課程之間的協調性。
2.3實踐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是環境科學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由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這樣一個認識的過程。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優化,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業能力的重要保證,是教育質量的關鍵保證。實踐包括三個方面:依附理論課進行的實驗;與專業有關的單位實習;反映整個學習過程的畢業論文設計。傳統的實驗往往是對理論課上某些原理或現象而設計的簡單型,絕大部分是驗證性的。
針對需求,平時對學生開放所有的環境專業實驗室,隨時可以進入觀摩高年級的同學實驗,學習有關儀器的使用方法,作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如果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有義務和責任指導幫助學生,讓學生通過實驗充分掌握環境方面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依賴于教師和教材做實驗的情況,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行實踐,可以通過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找到合適的單位進行實習,提前接觸今后要工作的環境,熟悉工作內容,將現有的知識結構與今后要從事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水平進行對比,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以在畢業之前有針對性地對自身進行彌補和完善。同時,也通過在單位的學習和鍛煉,爭取到單位的認可,為自己畢業后能得到工作的機會創造必要的條件。
2.4其他教學要素改革
無論是教學的方法,還是教學的手段,要以啟發式、發現式以及討論式為主的靈活的教學方法作為主推的方向,采取比較生動的學習方式,如現場教學、多媒體教學或者案例以及技術服務等的方式,使課堂上活躍起來,推動學生的積極性。
科學技術不斷在發展,同樣可以用于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上,可利用幻燈、實物以及CAI教學課件,從而使教學的效果得到提高,課堂上提交教與學的互動。在教學管理的模式上,要進一步開放靈活的管理機制,使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有彈性和靈活的教學管理模式上轉變,完善以學分制改革為主的開放靈活教育機制。加大在學分之中,實訓項目、選修課和課余活動所點的比重,實行標準學制+彈性學制的原則。同時,改革專業課程的考試制度,考教分離,將實踐放在與理論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可嘗試口試、答辯、現場測試、查閱環境資料、撰寫環境調查報告、環保小論文等新的考核方式,取代過去一張試卷定成績的武斷方式,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提高。
參考文獻
[1]陳丹,王子波,許健,李明.《環境工程學》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8,5(37):118-119.
[2]周峰,呂慧華.環境科學專業中遙感課程教改實踐與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17):77-79.
作者簡介:
曲濱鴻(1984-),女,漢族,黑龍江省集賢縣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講師,從事環境工程與科學工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