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永平
摘 要:經典誦讀就是在教學中通過誦讀、熟背經典美文、唐宋詩詞,以達到文化熏陶、智能鍛煉與人格培養的目的。也就是從蒙養書的俗文化開始過渡到經典、詩詞雅文化的誦讀,并引導他們進行淺顯的文學鑒賞。因為鑒賞的審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腦的開發,形象思維、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緊密相連的。語文閱讀與經典誦讀相結合,開發學生閱讀潛能,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的美文,欣賞有價值的作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真正把經典誦讀與小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古文經典;傳統文化;語文閱讀
一、借助古文經典,在讀中營造氣氛,激發語文興趣
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學生讀得多了,自然會“腹有詩書氣自華”。每天早午讀各10分鐘,帶領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誦讀古詩,教室里書聲瑯瑯,學生們情緒激昂,形成了課堂上濃厚的文學氛圍,潛移默化、熏陶感染,不僅使學生積累了知識,還激發、培養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如讓學生吟詠背誦《弟子規》《三字經》,使學生耳濡目染圣賢智慧思想的同時,潛移默化其氣質,長期的誦讀熏習,養成了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同時,經常誦讀經典詩文,能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節奏,培養語感。好文章誦讀得多,靈巧的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不知不覺變成學生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長期的誦讀提高了學生的記憶力,啟迪了學生的心智,使學生感受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同時,克服了膽怯心理,增加了學好語文的自信心。
二、借助古文經典,在寫中加深理解,靈巧運用詩詞
“多讀胸中藏匯,勤寫筆下生花”,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個詩詞本,及時記載下自己課內外誦讀的古詩文,寫下讀古詩文的感想、受到的啟發,同時,學生也可將自己對古詩文的理解意境配上圖畫,也可以改寫成現代詩文,配上現代詩畫。
如學習了《西湖·夜行黃沙道中》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通過講述田園生活的寧靜優美、豐收的喜悅,引導學生寫出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再畫出詩句中的場景。
如學習了《清平樂·村居》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通過講述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表現了生活的樂趣。首先引導學生寫出感受,再畫出詩中的場景,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古詩的含義。
又如在學習了古詩《秋思》之后,筆者要求學生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用上積累的古詩詞、格言警句或精美句段。有的學生在寫到詩人張籍懷念故鄉時引用了“每逢佳節倍思親”,有的學生在寫到張籍給父母寫信時引用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通過語言訓練,孩子們能夠在習作中引經據典,逐漸做到了學以致用。
反復吟詠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選擇構思、結構、表達方式上有特色的章節、段落,予以反復吟誦體味,久之,對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覺增強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優劣,下筆就有了章法。毛澤東青少年時讀書采取“高聲朗誦”和“密詠恬吟”相結合的方法,每讀一文總是反復誦讀吟味,用心領會它的意義、氣勢、節奏和神威。這種方法值得借鑒。
無數事實證明,重視朗讀、背誦會促使人的頭腦越來越聰穎,提高寫作水平,促使人成才。背誦的詩文量越多,腦子里儲存的材料越豐富,寫起文章來就有話可說,有材可選,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表達效果。從我十余年的教學實踐,也充分體現了“誦讀出素質”這一觀點。有的學生由于注重誦讀,他們頭腦靈活,反應敏捷,學習成績普遍優良,作文水平很高。眾所周知,讀和寫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大重要環節。但在日常教學中,不少教師往往只重視寫,而輕視讀,結果費了好大的力氣,學生始終寫不出好文章。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寫作的基礎;作文,是讀的書面結果,是“厚積”基礎上的“薄發”。
三、在活動中積累知識,培養語感節奏
誦讀是對古詩的整體欣賞、品味的過程,而表演古詩則是進一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感受古詩的情景美。在古詩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孩子們利用四人小組合作,把古詩編演成情景劇,當堂排、練、演,通過表演,孩子們展開豐富的聯想,理解詩意,充實內容。如學習了《清明》這首詩,課堂上三四個孩子分成一組,設計劇情,編寫了臺詞,其中有:(甲)“小孩,打擾了,借問一下,這里附近有酒館嗎?”(乙):“回先生的話,那邊的杏花村邊就有一家。”如學習了《清平樂·村居》這首古詩,孩子們四人小組編寫的臺詞中有:(甲)“那滿頭白發的老爺爺、老奶奶是誰家的呀?”(乙):“那是一對白發的老夫妻,剛剛喝了點酒,正在聊天呢。”通過情景劇的表演,同學們對古詩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積累了知識,培養了語感。
積極參加學校每年組織開展的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背成誦。《沁園春》的大氣、《水調歌頭》的舒緩……孩子們繪聲繪色地表達了對經典詩文的理解和感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古詩文的熏陶和感染。
家校配合促進經典誦讀。孩子的成長是家校共同教育的問題。為了取得家長配合,學校利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多種形式向家長介紹經典誦讀的教育意義和實施方法。有的家庭中購置了古詩文的書籍、影像資料,和孩子一起讀背古詩詞;有的家庭開展了親子賽詩會、游戲、親子閱讀等多種誦讀活動。活動的開展,為孩子們學習背誦古詩文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孩子們興趣濃厚,成果豐碩。
積累是語文學習的生命線,我國是詩歌的國度,從古至今曾誕生了數以萬計的杰出詩人,創作出數以百萬計的優秀詩篇,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魂。讓學生與經典為師,以圣賢為友。背誦的詩文量越多,腦子里儲存的材料越豐富,寫起文章來就有話可說,有材可選,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表達效果。眾所周知,讀和寫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大重要環節。但在日常教學中,不少教師往往只重視寫,而輕視讀,結果費了好大的力氣,學生始終寫不出好文章。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寫作的基礎。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積累了豐富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它是我們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對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心理特征,都有著深刻又廣泛的影響。然而我們優秀的文化正在消失,我們的學生很少了解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面臨斷層。如何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承繼下來并有所創造和發展,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始終保持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文化品格,是當代中小學教育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更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鄒靜.多媒體技術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3
[2]王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多元化模式[J].教育評論,2010,2
(作者單位:甘肅定西 隴西縣丹義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