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燦英
摘 要:我國的現代教育發展態勢良好,各項教育制度日趨完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高中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三詩歌鑒賞復習中仍存在著費時長,用力多,收效少的問題。學生通過復習得到的是支離破碎的詩歌感受,在培養學生鑒賞評價能力方面顯得捉襟見肘。因此有必要使用群文閱讀詩歌復習策略對詩歌復習方式進行嘗試性改變。
關鍵詞:高三語文;詩歌鑒賞;群文閱讀
引言
中國古代文學中,詩歌濃縮了文學藝術的精髓,傳承各個年代的精神。而且詩歌中包羅萬象,各個階段歷史和文化知識都會有所體現,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除了欣賞詩歌本身之外,還能學到很多其它的知識,這是詩歌獨具的優勢所在。那么,群文閱讀教學理念在高三緊張的復習備考中是否也具有值得挖掘的價值呢?筆者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在所教的兩個文科班進行了謹慎的嘗試。下面就以高三一輪復習中國古典詩詞板塊之詠史懷古類詩詞的具體操作為例,談談群文閱讀“五步法”的具體應用。
1 群文閱讀概述
所謂“群文閱讀”,就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在群文閱讀中,老師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提煉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師生的閱讀力和思考力。群文閱讀理念的提出為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突破性的變革。針對目前閱讀教學層面存在的問題,怎樣搭建一座溝通課內與課外的大語文教育的橋梁,找到適合當今學生閱讀的方式方法是當務之急。當前國內群文閱讀計劃的具體實施主要集中在初中和小學階段,而高三階段,因為高考的壓力,學生學業繁重,用來閱讀的時間相對較少,大多數高三老師還是把目光集中在“刷題”上,過多地注重方法的指導,而缺少一種前瞻性的閱讀眼光。筆者認為,高三階段依然不能忽略閱讀的重要性,只有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正確的閱讀,去不斷積累豐富的知識,再加上正確的方法點撥,才能取得滿意的語文高考分數。也正是基于此,我校群文閱讀團隊經過深層思考與多方面求證,提出了群文閱讀“五步法”的理念,并以此來指導語文教學工作。
2 追蹤情感,構建詩歌鑒賞
認知基礎詩歌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在具體探索時,教師要給出更多方法指導?!耙庠谠娡狻?,這里的“意”就是指作者的情感和觀點。詩歌借助多種景物展開,這些景物無非是作者情感載體而已。所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就是詩歌意在詩外的最直接呈現。作者抒什么情、言什么志,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索作者生活年代和歷史,對作者情感歷程進行細致探索。這樣才能找到詩歌鑒賞的一些線索。
3 帶領學生探究妙用
古代詩歌中常常運用典故,鑒賞詩歌,一定要理解典故詩句的妙用。如姜夔的《揚州慢》其中一句“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就是借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妙用,將揚州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呈現出鮮明對比,讓傷今懷古的感情更深層次傳遞。其次鑒賞詩歌時,其表現手法也不可忽視,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痹娙司褪沁\用巧妙的比喻,將下垂的柳枝聯想到翠綠的絲帶,塑造出一個浪漫多彩的柳樹形象,一改以往言楊柳抒離情的老調。
4 詩歌鑒賞復習“群文閱讀”中群文選擇的原則
在高三教學中實行“群文閱讀”策略,需要教師精心選擇“議題”,打通詩歌鑒賞縱向和橫向的聯系,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詩歌鑒賞閱讀體系。1)以“題材”為線索。例如,詠物詩的題材很廣泛,可以選取十幾首常見的詩歌組合在一起,理解所詠之物的形象特點,作者寄寓的情感。針對贈友送別詩,通過“群文”,體會送別詩常表達的情感,掌握常見的寫作手法。山水田園詩是寫景詩中比較常見的題材。有的抒發對山水生活的熱愛之情,有的抒發對官場的厭惡之情,有的則表現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之情。學生通過“群文”對這類詩歌進行大致的分類,得到山水田園詩的整體知識網絡。以“題材”為線索,全面鋪開了詩歌鑒賞的復習,在內容上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2)以作者、朝代為線索。詩歌的理解離不開知人論世。組合文章時按照朝代順序進行組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初唐組編群文時避不開“初唐四杰”;盛唐組編時文必有李白、杜甫;晚唐必有“小李杜”。尤其需要注意相同詩人不同時期的詩歌。詩歌按朝代、詩人組文在縱向上對詩歌進行了脈絡的梳理。讓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體會時代的特點,詩人的矛盾情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詩歌,提升思維的深度,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3)以考點為主題。高三詩歌鑒賞復習重點突出對考點的掌握,對答題步驟的規范。以人物形象類、景物意象類、煉字煉句類、語言風格類等諸多類型題型為線索,打破題材、作者、朝代的界限,綜合訓練,以提高詩歌鑒賞的復習效率。
5 比較異同提煉升華
同類詩詞放在一起賞析運用到了比較鑒賞的方法。比較鑒賞所遵循的原則是“整體把握,尋同求異,辨同析異”。我們把五首詩詞放在一起,讓學生在詩歌的內容、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進行比較,找出其異同,得出結論:詠史詩通過寫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古跡,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歷史事件的成敗等,或發表議論,或抒發感慨,或借古以諷今;或借歷史人物事件,抒發自己的志向抱負,表達自己的喜樂愁思。經過比較異同,提煉升華,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到這類詩歌的一般規律。相比單篇精講,學生閱讀的范圍更廣闊,視野更開闊,能站在一個高度上審視所學內容。
結語
詩歌鑒賞復習群文閱讀策略讓詩歌學習回歸到文本。在對群文的閱讀中,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在交流與碰撞中構建了詩歌知識體系。詩歌鑒賞群文閱讀策略的實施,提高了復習的效率,提升了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宋素君.指向閱讀策略的群文閱讀———古詩詞對比閱讀教學例談[J].基礎教育論壇,2014(33).
[2]張超.“群文閱讀”教學法在高三古代詩文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6.
[3]尤麗靜.高三語文詩歌鑒賞采用少教多學的教學思想[J].教學反思,2012.
[4]鄧杰.高三語文詩歌鑒賞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初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