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摘 要:封建禮教是維護封建制度而設置的一整套思想道德規范,通過明確的禮樂制度規定對人實施教化的舉措,目的為了維護上層建筑,用作統治人民和鞏固人民內部關系的一種手段。本文以對《樂記第十九·賓牟賈篇》第四十六條的閱讀感悟為出發點,對原文中運用禮樂制度來教化天下的觀點以及我對此的感悟展開我的敘述。
關鍵詞:《樂記》;《賓牟賈篇》;禮樂制度
《樂記》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它在《禮記》中名為《樂記第十九》,約有五千多字。《樂記》是我國古代最早系統的記錄關于音樂理論的儒家美學經典著作。該書在音樂與政治的關系、音樂與社會功能、音樂審美等方面都有較為全面的規定,并對中國音樂發展進程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朱光潛先生稱其為“中國美學的開山鼻祖”,音樂學家孫星群也稱其為“音樂美學之始祖”,由此可看出該書在我國學界的重要歷史地位。
《賓牟賈篇》是《樂記第十九》中的第九篇,該篇內容主要是敘述孔子與學生賓牟賈談論有關“樂”的一些內容,并由樂及人,將其與周武王相聯系。全篇由四條構成,第四十三條首先敘述學生賓牟賈回答孔子關于《武》樂舞的一系列問題,并逐一解釋;第四十四條敘述賓牟賈對孔子進行請求問題,孔子就其問題分析了《武》樂舞的結構及其意義;第四十五條對孔子就武王伐紂之后糾正紂的弊政和掩兵息武的措施展開論述;最后第四十六條記錄孔子論武王為了發展禮樂教化所采取的種種措施,通過對這些措施的解釋,從而說明《武》樂舞之所以每次演出的時間那么長,是因為武王的一生功標青史。第九篇的最后一條,第四十六條就是本文主要的論述對象,通過對原文的研讀與分析,試解讀在周朝時期禮樂制度下如何利用綱常名教來對人民群眾起到制約的目的。
在封建社會時期,通過禮樂制度來教化人民大眾,并以此來維護封建制度社會中統治者的地位,這是統治者常用的一首政治手段。利用禮樂制度的社會功能,使得社會中的倫理道德與國家的政治制度在生活中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并得以被鞏固。如《樂記第十九·賓牟賈篇》第四十六條就有這樣的論述——“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后諸侯之所以臣;”表達的意思是在明堂里面祭祀祖先,而使得人民群眾知道孝道;大臣們定期朝見天子,然后諸侯知道怎么樣去做天子的臣子。這樣的論述準確的表達了在封建制度下的人民群眾通過對祖先的祭祀,讓孝道得以傳播發展;通過諸侯定期的去覲見天子,接受天子教導讓他們知道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臣子。這樣的教化行為,表明了在該時期通過這些不同的規章制度,對普通民眾以及諸侯士大夫們進行管制約束,讓他們更好的去為國家和君主服務。祭祀先祖與定期朝見天子都是一種人的信仰活動,人民大眾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這種行為,從而對自身進行教化,加強了統治者對民眾的管理,以及民眾對統治者的信仰,這樣有助于國家的繁榮發展。
古代的各個時期,會根據用樂者的身份與地位的不同以及用樂場合的不同,對所安排的音樂會有不同的要求,根據這些要求來對其進行所以使用的音樂實施嚴格的等級規定,根據不同等級的劃分與規定來進行安排適宜的音樂。例如在《賓牟賈篇》第四十六條的第一句原文為“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該句表的意思是解散軍隊然后舉行郊射禮,在舉行郊射禮的時候演奏《貍首》 與《騶虞》這兩部作品來進行配合射箭的動作,這樣以習武為目的的射箭行為就停止了。也就是把音樂加入射箭的行為中,改變了練習射箭的目的,將其從習武的目的轉變為禮樂教化的目的,這種練習目的轉換可以使練習者從練習過程中識樂懂禮。這些都足以體現出音樂在社會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讓一件事情發生質的轉變。
用自身的行為去教化別人尊師重道,這點體現了用行動去做范例來進行教化他人?!顿e牟賈篇》第四十六條中有這樣的論述“食三老、五更與大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肴,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贝司湓挶硎龅囊馑际窃诖髮W里用食物去款待三老、五更,并且天子親自袒衣給他們切割肉類,拿肉醬給他們食用,拿杯子向他們敬酒,還親自戴著冕拿著盾牌為老人們舞蹈,通過這種行為來教導諸侯懂得尊敬長輩。天子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來給下面的臣子做出表率,以此教化他們要懂得禮的重要性。
《賓牟賈篇》最后一條的最后一句是“若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痹摼錇檫@一條的總結性語句,通過上述的各種措施,使得周的教化思想傳播四方,禮樂制度通行天下。這樣從側面表達了周武王時期的社會狀況通過禮樂制度對民眾的教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禮樂制度產生周代建國初期,自誕生以來,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統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音樂的發展。與此同時也使得樂成為了禮的附庸。統治階級為了推行此種制度,制定了完整的一套與禮儀相配合的音樂。此種在特點歷史時期的產物在它所處的時代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群眾的凝聚。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