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璐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對于我國大學體育教育也進入探討階段,將大學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需要和綜合素質人才是當前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在落實大學教育政策的過程之中,我國許多老師要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立足于學生長期發展的現實條件以及具體的需求,不斷的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的桎梏,更好的實現學生的全方位成長以及發展。大學體育教育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意義重大。本文筆者結合我國大學體育教學的具體情況,提出合理的建議和對策,希望能為我國大學體育教育帶來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大學體育;課堂教學;師生互動
引言
大學體育教育的總體目標是:以人為本,引導和培養學生主動、積極體育鍛煉的意識,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理念,為國家輸送和培養優秀的體育人才。[1]老師除了要保證學生掌握基礎的體育理論知識之外,還需要教會學生一定的探索體育知識方法,鼓勵學生進行主動的實踐以及探索,讓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之中更好的與他人進行互動,真正的將綜合素質的提升與強身健體相結合。其中體育素質教育以素質教育的內涵為切入點,指導學生通過體育鍛煉來提高個人的身體素質,保證學生能夠意識到一些衛生常識,掌握處理創傷的具體方法學會,結合個人的身體狀況進行身體鍛煉,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一、開展大學體育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模式意義
由于目前我國的教學理念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應試教育存在的問題亟待改正,創新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和家長往往忽略了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更多的教學時間用于知識灌輸。這種刻板枯燥的教學方式不僅大大抹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影響了學生表達能力及創新思維,給學生帶來很大壓力。因此,在大學體育教學實踐中增加師生互動十分關鍵。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興趣,同時能夠調動課堂積極性,提升課堂效率。
二、當前我國大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1.大學體育教學內容單一
當前我國大學體育教學內容與中學體育教學內容差不多,沒有進行實質性的改革,設計的教學內容簡單和乏味。基本的體操和跑跑步,仰臥起坐訓練,為了考試分數的教學太極拳。這些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忽略了學生們的個性設計,沒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沒有科學的為學生們設計出鍛煉方法和進行健康知識的引導。有時甚至不能達到大學體育教學的要求,讓學生們學起來難受,失去了體育鍛煉的動力。
2.體育老師的專業素質有待提升
作為體育活動的重要實踐者和教育者,老師的教學質量以及專業素質會直接影響大學體育教育的質量,因此提高老師的專業素質是落實大學體育教育的關鍵。但是當前大學體育老師的專業素質還有待加強,他們沒能與時俱進的學習體育知識,組織和設計的體育教學模式枯燥無味,體育訓練不科學,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作業不明顯。
三、開展大學體育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模式的有效措施
1.創新教學模式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應當認識到大學學生的特點,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特點,創新課堂教學環節,增強師生互動。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課堂游戲環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增強他們的興趣。在進行一些重難點的體育項目學習時,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先自主學習,再對動作進行細致講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師生交流互動。教師可以提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之間進行預習體育知識,。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們積極交流互動,勇于提出問題。在將問題進行匯總后,教師進行講解,小組之間進行組內提問、應用訓練等活動,再將遇到的問題匯總。最后進行小組之間的競賽,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2.加強開展大學體育的課外活動
大學體育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將體育理論教學活動與體育實踐教學活動相結合,積極的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大學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發展特點,開展不同形式的體育俱樂部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體育鍛煉的技巧。學校還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定期的舉辦不同的體育比賽活動,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之中來,讓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真正的意識到個人所存在的各類不足,從而進行主動的突破以及改進。由于每一個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學習能力的有所不同,因此在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時,老師需要對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進行進一步的考評,要與學生有一個良好的互動過程,了解學生的現實需求以及體育鍛煉的能力,以此來進行針對性的輔導。
四、結束語
作為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傳統體育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要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增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并且設計出能夠鍛煉學生體育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參考文獻
[1]劉錦.大學體育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模式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3):163-165.
[2]劉守君,王慧麗,張世忠,等.高校體育教學中新型師生互動模式的構建[J].運動,2013(24):71-72.
[3] 陳雷.大學體育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模式[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8).
(作者單位:鞍山師范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