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瓊丹
摘要: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難度有一定的提升,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應用能力有了一定的要求。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應用題對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完善和智力的發育都有重要意義,所以老師要充分重視對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的教學,并在原有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來總結出科學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性的提高。本文對我國數學應用題的現狀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并提出了對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的方法策略的相關看法。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有效性教學
一、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現狀
普遍小學生認為數學學習難度大,與教師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有關。通過分析近年來的教學過程發現,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教師使用結構簡單、形式單一化的應用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呈現“類型化”問題,學生解答應用題過程相同,沒有充分開發學生思維;教師不注重語言教學,對教材解讀不恰當;教學中僅強調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忽視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同時學生對問題的實際意義不了解。在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真正內化所學知識,基礎知識較薄弱,不能快速準確地審題,學生學習越來越費力,長期如此容易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應用題教學將始終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障礙。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價值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體現了數學抽象性、概括性等綜合特性,要解應用題,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推理的思維能力。通過應用題教學,有效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通過解答應用題獲得成就感,理解數學應用題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學是數學學習的關鍵期,教師應抓好小學基礎教育,培養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初步形成邏輯推理能力。
三、當下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解答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數學應用題解答積極性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過于僵化,在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習題的主要來源一般是教材或者與教材相關的試卷和習題冊,因此,習題十分有限,不能充分擴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居于統治性地位而學生在接受過程過于被動,不能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高年級小學生思路較為活躍,而數學教師卻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忽略了對學生自主鉆研能力的培養。
(二)數學應用題解答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不注重變換教學策略
數學教師在學生應用題解答能力培養過程中不會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在習題講解過程中一直使用延續多年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受不到數學課堂的活力另外,數學教師不重視對教學語言的靈活運用,授課過程缺乏趣味性,很難迎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會因為課堂的枯燥乏味而失去學習興趣。
(三)教師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通常按部就班地講授完應用題教學內容后,就認為教學任務已經圓滿完成實際上數學應用題鍛煉的最終目的應當是使學生形成數學思維并在聯系實際生活的基礎上充分將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而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把過多力氣花在硬性的習題技巧講解上,而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使學生認為所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相距太遠,從而不能很好地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四、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一)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數學應用題反映了實際生活問題與數學之間的關系,因此,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注重聯系已學知識,將數學應用題進行生活化處理。如將路程問題設置為旅游情境,時間問題設置為運動競賽,通過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口述難以解釋清楚的抽象問題轉變成具體問題,使學生有更強的代入感,便于學生理解問題,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解題思路。此外,在設置題型時適當加入開放性的應用題,引導學生跳出常規思維模式,調動所學知識進行邏輯推理,在呈現應用題時,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圖文、故事等符合小學生的趣味形式,吸引學生持久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多種解題思路,重視解題過程
明確題意是解應用題的第一步,分析問題則是解題的關鍵,這也是學生普遍感到最為困難的部分。由于小學生對圖形的理解能力明顯高于文字,因此,數學教師可以采用數形結合思想進行教學,用直觀的圖形代替單純的講解,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學會用列表或畫線段圖等方法分析題目的中心意思,弄清應用題中不同數量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畫圖分析應用題的能力。如進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時,指導學生先畫出基本單位“1”的線段,再依據題意進行規范性的畫圖,通過移、補、截強化推理思維能力。除此之外,應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拓寬解題思路,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對數學應用題進行分析。
(三)確保應用題型接近生活實際
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學生掌握數學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其應用題教學實質主要是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便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將應用題型的背景與生活實際想貼近,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將其更好的運用在實際生活中。例如,在進行長方體面積公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卜問題:學校需要粉刷教室,己知教室的長為8米,寬7米,高3米,四面墻與房頂均需要粉刷,試問粉刷面積多少平方米?這類問題與生活實際具有密切的聯系,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會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探討。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長方體面積公式的知識進行鞏固,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五、總結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當今新課標改革要求對教學模式進行適當的改善,以便能夠順應課改的需求。同時,在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便尋找出原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教師需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探索與創新教學模式,以便提高學生應用題解答能力,充分發揮出學生創新能力與探究能力,解決數學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姜海宏.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有效性分析[J].數理化學習,2015(12).
[2]朱艷琴.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