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雪露
摘 要:新課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學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更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文筆者以“DNA的分子結構和特點”概念教學為例,展開粗略分析。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教學方法;DNA;有效性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高中生物新課標提出了重視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新課程理念,明確指出生物科學素養是反映學生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新課標下的高中生物教學更加注重教學方式的多元化與創新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教學目標來制定新的教學方式,不僅要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還要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傳統的以傳授零散知識為主轉向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由單純的生物原理分析向生物學的實踐與應用為主,更加注重考核學生的生物思維能力。為此,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對生物學理論進行詳細的分析,幫助學生整理學科的知識礦業,加深學生對生物現象與生物原理的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DNA的分子結構和特點”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采用概念圖的策略組織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在原有的基礎知識上建立DNA分子的結構和特點之間的聯系框架,幫助學生獲得本節內容的完整體系。
新課改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倡導探究式學習,探究性學習受到廣大教師的特別重視,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突破點。所以在日常的生物教學中,教師既要保留傳統教學的優勢,也要不斷嘗試探究式教學。在“DNA的分子結構和特點”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課堂上促使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式學習,積極參與DNA分子結構的概念構建,并將它作為主線,嘗試在分子結構中創設探究式學習。
一、教學現狀分析
本章節要落實的主要目標是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分析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概述DNA分子的復制。
研究DNA分子的組成、雙螺旋結構、堿基排列順序和DNA的半保留復制過程的教學,但是由于DNA分子結構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知識點比較繁雜,學生在記憶生物概念和生物學現象時存在困難,而且在概念之間的層次關系比較同意混亂,導致學生一時之間難以構建完成有序的知識鏈。這就需要生物教師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不斷回憶以往學習的概念知識,逐步建立環環相扣的知識體系,理清楚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這是學好本章節內容并運用到實踐的關鍵問題。
二、教學方法分析
教學本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任何的知識點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所以教師開展教學,就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行,將知識點再現生活的過程。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問題,來引發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學習興趣。新課標下的高中生物教材,關于“DNA 雙螺旋機構模型的發現”作為課外讀,也是輔助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教學資源。
1.模型構建法: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共同制作DNA的雙螺旋結構。由于每個學生之間存在個人差異,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分組學習。每個小組先開展資料閱讀,對DNA分子結構的基本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教師在黑板上提出有關問題,例如:關于DNA分子的檢測,為什么通過檢測DNA就可以確定某個人的深惡,檢測DNA是檢測DNA的化學元素還是結構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內容?研究者在前人已有的經驗和成果的前提下,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研究DNA的結構?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出現哪些錯誤?如何改正的??種種的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指導著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主動去挖掘自己想要的答案,學生在逐步的研究和學習中就是在親自體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遵循著科學家的思維,沿著科學家探索知識的路線,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科學的正確認識,還能深化學生對知識與概念的理解。每個小組的成員都會開展自主學習,每個成員都在經歷過一段學習后有所收獲,小組之間針對自己所獲得知識開展討論,大家相互取經,最后由小組長總結一下大家的學習心得,并找出最理想的問題答案,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是探究式學習的過程,對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有重要的意義。
2.小組合作探究法:分成相應的學習小組,形成良性競爭關系,更加熟練掌握DNA的相關知識。科學本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DNA分子具有多樣性。不同物種之間的遺傳信息不同,DNA 產生的堿基順序也肯定不同,就算是統一物種,個體之間也存在差異,導致DNA分子的堿基排列順序也會不同。每個小組可以派出成員針對這一問題開展分析,同學之間自由發言,問題的不斷提出,就是激發創新與思維的動力。經過小組之間的激烈討論,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正確結論。這是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將學生的主體作用重點突出,更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概念圖法:學生通過自主構建DNA的概念圖,形成相應的知識網絡,梳理并熟練記憶DNA的相關知識。生物學很多概念時抽象的,要想將知識點具體化,就要提高對知識點的感性認識。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感性材料包含了模型的觀察、生物實驗、教師的講解、生活的體驗等,而通過概念圖的方式來講授DNA分子的結構和特點,并闡述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對分子復制的過程、意義和特點能有效掌握。在本章節的學習中,學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創造性能力都有所提升。
4.課堂教學法:用合理的教學設計,飽滿的課堂,讓學生接受DNA的基礎知識。不論是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只要積極體現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過程,教師帶著飽滿的熱情來組織課堂,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學習,那課堂教學效果將更加明顯。
三、結束語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式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對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像生物科學家們那樣,親生經歷下DNA分子知識的構建過程,既學到了知識,又能提高自身的思維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這是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表現。
參考文獻
[1]周初霞.凸現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生物課堂教學案例探討——以“DNA的分子結構和特點”一節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 .2011(06)
[2]道客巴巴參考:問題情景創設,實現概念教學---以“DNA的分子結構和特點”概念教學為例
[3]佘建云.圍繞生物學重要概念促進高三生物學課堂的有效教學——以“DNA的分子結構、功能及遺傳信息的傳遞”復習課為例[J] .生物學通報 .2012(07)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川區道南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