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娜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于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寫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盡管在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過程中,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水平得以提升,但是對于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升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基于小學寫作教學的重要性,筆者試在文章中探討人教版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升小學語文高年級寫作能力的策略,旨在促進小學高年級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寫作能力;人教版
一、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作文缺乏真情實感
在以往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對于小學生作文真情實感的表達缺乏足夠的重視,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較為普遍的“標準化”現象,使得小學生寫出的作文大都缺乏個性與童真,甚至很多都以標準化的范文為參考,字同的堆砌現象嚴重,在表達上較為死板,缺乏真情實感,這顯然是與新課標要求所不符的,也制約著小學生未來寫作能力與創作能力的發展。
(二)教學方式過于僵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寫作方法及如何套寫作公式的講解,例如寫作是必須要存在的幾要素。并且要求學生閱讀各種優秀范文,從其中汲取知識并應用到自身的寫作過程中。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并沒有從本質上幫助到學生,久而久之造成學生的寫作形成相似的體系結構,阻礙了其寫作能力的發展進步。
(三)教師缺乏示范性
在小學學習階段,學生的主要模仿對象就是教師。由于現代學生所能夠接觸到的信息來源更為廣泛,學生的思想意識發展速度也逐步加快,但部分教師缺乏進取意識,在教學方式與個人作文水平方面不注重自我提高,完全依賴教參和固有經驗,不能很好地為學生樹立榜樣作用,給學生以良好的示范,這也導致了學生作文水平進步緩慢。
二、促進小學語文高年級寫作能力提高的策略
(一)培養興趣,調動情感
在小學高年級寫作訓練中,只有學生將寫作當做快樂的事情,才能在此過程中產生強大的積極性,進而始終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寫作水平也會自然得到提升。例如,在《筆下生花》專題中,主要是要求學生通過與家人一起進行檔案制作而進行寫作。在這一專題訓練中,寫作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這種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寫作課題訓練,會在無形中增強學生的興趣。為了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寫作興趣,在進行不同文體寫作教學初期,教師可以酌情減小初期的難度,然后,再循序漸進地增加寫作的難度,避免因寫作難度大而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說改編、續寫,以人教版教材《窮人》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布置續寫或者改編。如果那對夫婦沒有把孩子抱回家,那個孩子以后會怎么樣?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二)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現在的課堂一般都有多媒體設備,改變原有的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適當運用多媒體設備。例如在要求學生對一件物體或是一處景物進行描寫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些圖片或視頻,讓學生對事物和景物進行觀察,這樣就會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畫面感,學生的描寫將更加容易。又或者在布置學生寫影評時,可以播放某一部電影中的精彩片段給學生觀看,讓學生提起興趣,學生自然會在課后進行觀看,這樣的方式還有利于學生對電影內容加深印象,寫作時有更多的觀點和感情要表達。
(三)創設情境,激活課堂
對于大部分小學生來說,習作是在語文學習中一項最為之頭疼的任務。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有效激活課堂不失為一項極佳的教學策略。例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講故事、模仿秀、表演、繪畫等方式,對課堂習作訓練的題目進行更為深人的了解,并可以通過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有效提升了語文課堂的課堂活躍程度,增強了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在文中更好地抒發情感。與此同時,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整個課堂的氣氛被帶動起來,學生的學習與參與熱情也會隨之不斷提升,這樣一來,高效課堂也便隨之呈現出來。
(四)善于觀察,貼近生活
在寫作的訓練中,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良好習慣是十分必要的善于觀察身邊事物的學生往往都十分善于寫作。在指導學生搜集寫作素材的時候,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閱讀相關的已有文章,收集其中的有效素材。例如,在人教版教材《松鼠》一課的學習后,教師讓學生根據這一文章中作者的寫作方式,在觀察自己喜歡小動物的基礎之上,寫一篇《我最喜歡的小動物》。這樣一來,學生剛剛進行完這類課題的學習,自然會產生一定的靈感,進而做到條理清晰,有據可循。
三、結語
綜上所述,寫作能力能夠集中體現一個人的知識學習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起對于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升,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和出發點,以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升為落腳點,通過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創新教學方法來實現對于學生的寫作技能的提升,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碧松.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探析[J].考試周刊,2017,(85):47.
[2]黃衛彬.淺析當前小學高年級學生作文中存在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7,(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