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聰
摘要:進入新時代,新聞傳播形式和手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海量資訊涌入之時,新媒體、融媒體、自媒體等新興傳播平臺以其迅捷、新穎、靈活之勢,給傳統紙質媒體帶來較大沖擊。在翻報紙不如刷手機的大勢下,許多紙媒紛紛“繳械投降”,或轉型、或整改、或悄然落幕,其中不乏一些半百老報,令人扼腕嘆息。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是否真的“走投無路”?“新”環境下的“老”媒體應該如何闖出高質量發展之路?筆者認為,應從上下、左右、前后多個維度推進紙媒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傳統媒體;多維度;高質量發展
進入新時代,新聞傳播形式和手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海量資訊涌入之時,新媒體、融媒體、自媒體等新興傳播平臺以其迅捷、新穎、靈活之勢,給傳統紙質媒體帶來較大沖擊。在翻報紙不如刷手機的大勢下,許多紙媒紛紛“繳械投降”,或轉型、或整改、或悄然落幕,其中不乏一些年過半百的老牌紙媒,令人扼腕嘆息。
未來,在新媒體的新一輪更加猛烈沖擊下,傳統媒體是否真的已經“走投無路”?到底應該故步自封還是勇敢邁出“求新”一步?“新”環境下的“老”媒體應該如何闖出高質量發展之路?筆者認為,應從上下、左右、前后多個維度推進紙媒高質量發展。
一、高質量發展要守正向“上”·旗幟鮮明講政治
相較于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新媒體,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在于其規范性、導向性及嚴謹性。因傳統紙媒大多由各級黨委宣傳部門主管,政治方向擺在首位,黨性原則始終不偏。這是較之于新興媒體最大的不同,而在新時代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傳統媒體不僅要持續保持而且必須進一步放大自身的這一獨特優勢,并將其作為始終堅守的首要政治原則。即堅持向“上”,堅決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傳播好、報道好、闡釋好黨中央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在政治導向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為總方向、總引領、總指揮,矢志不渝地堅守政治家辦報原則,把“旗幟鮮明講政治”的要求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地融入到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全流程、多環節、各角度,真正把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體現到新聞采編各項流程中去、融入到新聞報道的言辭語句中去;堅定不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把好正確輿論導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面宣傳為主,主流報道為要,營造積極向上的發展正能量,搭建上情下達的橋梁,更好地反映世情、國情、黨情、民情。
二、高質量發展要對“下”發力·報道鮮活接地氣
在海量信息時代,每天有鋪天蓋地新鮮的資訊涌入大眾視野,除了普遍意義上的“大事要事”奪人眼球外,那些鮮活、樸實、接地氣,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新聞報道更受不同年齡結構、不同文化水平的受眾歡迎。與之對應的現象是,“大塊頭”“板著臉”“老面孔”的新聞報道在快資訊時代被人們指尖劃過的篩網過濾在外。新時代下謀求高質量發展,傳統媒體還必須對“下”發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地氣,深入一線、深入事件、深入實際,以提升全體采編人員新聞素質和業務能力為切入點,持續打造優良作風,不斷引入競爭機制,倒逼傳統媒體的新聞從業人員提素質、改文風、轉作風、樹新風;必須堅持“新聞是跑出來”的樸素真理,敦促新聞采編人員多一些現場報道、少一點“閉門造車”,多一些熱騰騰的鮮活新聞、少一點冷冷冰冰的“新聞通稿”,多一些人民群眾愛看、易懂的短新聞、少一點長篇大論的“裹腳布”,讓新文風給傳統媒體帶來新風尚;必須要深入踐行“四力”,用好腳力、腦力、眼力、筆力,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和特色,讓報道有溫度、有廣度、有深度、有分量,讓受眾有興趣、有體悟、有反饋,通過新聞報道搭建傳媒與受眾溝通交流的橋梁,讓新聞報道更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讓新聞報道吸引人、打動人,傳得開、傳得遠。
三、高質量發展要環顧“左右”·取長補短強筋骨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這便有了成語因勢利導。所謂因勢利導,就是要順著事物發展的狀態、趨向或趨勢加以引導。既然勢不可違、不可逆,那就得順著來,正確地加以運用或利用。縱觀當下各類新型媒體,其傳播報道形式可謂“百花齊放”“春色滿園”,圖文、語音、視頻等都是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在給受眾的信息傳遞上非常清晰生動、靈活形象、通俗易懂。最重要的一點是,與傳統媒體的滯后性不同,新媒體運營能夠實現即時傳播,這不僅對大眾來說是一個絕佳的體驗,而且在危及公共、用戶反饋、品牌宣傳等方面更是絕佳功能。在洶涌“新”勢的推動下,許多的老牌紙媒紛紛行動謀求轉型,在紙媒之外延伸成立新媒體、融媒體平臺,取長補短,取其精華,強筋健骨,實現新舊兩種媒體的優勢最大化融合。一些央媒利用媒體形態“現場云”“中央廚房”等進一步推進與地方媒體的深度融合,而部分省級地方媒體的融合發展也如魚得水,探出了獨具特色的新路子。不可否認,這是一種新興趨勢,即“守正”之外的“創新”。這亦是傳統紙媒謀求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因此,傳統媒體不能故步自封,必須環顧“左右”,全面剖析紙媒面臨的嚴峻形勢,刀刃向內查擺自身存在的問題,兩眼向外汲取同行轉型的經驗做法,把傳統媒體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與新媒體傳播迅速、覆蓋率高、互動性強的優勢捏合在一起,搭上“時代
快艇”。
四、高質量發展要“瞻前顧后”·著眼長遠謀創新
伴隨著轉型陣痛,傳統媒體走進了“不得不變”“必須要變”的新傳媒時代。而這樣轉變也不是沒有原則的轉變。在“變”的同時,我們一定要瞻前顧后。放眼行業、展望未來,需要注意的是,向“前”看,傳統媒體不能放棄或忘記自己理性與客觀、權威與真實、規范與自律等優秀“傳統”,仍需秉持踏踏實實編采的真實性、仍需堅守字斟句酌對新聞報道的嚴謹負責,仍需秉持不求真理絕不放手的新聞理想;往“后”看,新媒體的確帶給傳統媒體沖擊和震撼,在沿襲優秀“傳統”的基礎上,紙媒應該求新求變,主動放下身姿向新媒體、自媒體、融媒體學習借鑒好經驗、好做法、好形式,學習其快速靈動的傳播機制、學習其靈敏高效的嗅覺觸感、學習其回應關切的積極態度、學習其“互聯網+”特性……把內容做好了,把傳統守住了,傳統媒體是否就又生機勃勃了呢?答案是未必。新聞界前輩郭玲春曾說:“新聞,要永遠給人新的感覺”,包括內容到形式,某種形式多了,我就不寫,我看報,若發現自己的報道在形式上和別人的類似,我就感到不安,對自己產生不滿。求新,對一個新聞人來說至關重要,對于一個新聞媒體來說更是甚之。在新時代的洪流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求新求變不管對新媒體還是對傳統媒體,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在不能改變大勢的情況下,唯有迎合趨勢、追逐潮流。當智能手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角,當以往單一渠道傳播的信息從四面八方涌入眼簾,傳統紙媒應該思考,未來發展之路何去何從,多維度推進紙媒高質量發展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