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超
摘要:電視新聞的傳播特性是靠聲畫結合來體現的,其畫面的豐富程度和構圖的精美程度都關系到電視新聞的質量。而電視時政新聞作為主流電視媒體的重要傳播內容,其對畫面的要求則更高,而這也對攝像記者的拍攝水平提出了要求。本文以筆者在文成縣廣播電視臺的采編實踐為例,從操作規范、場景選擇、鏡頭選擇等角度來探析電視時政記者的畫面拍攝要領。
關鍵詞:電視;時政報道;畫面;拍攝要領
文成縣廣播電視臺一直將辦好《文成新聞》這檔時政新聞欄目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并且下大力氣規范時政記者的畫面拍攝規范。筆者作為臺里的時政記者,在實踐中也在思考如何做到畫面規范,總結有以下幾個要領。
一、操作要規范
畫面拍攝要規范,這是時政新聞的基本要求。對于攝像記者來說,在日常實踐中,一定要牢記拍攝規范這個準則,做到精細精致。
如何規范,首先就是我們在時政活動中要根據要求拍攝每位縣級領導的畫面,確保不漏拍。因為現在各地的掛職領導比較多,有些時候在拍攝時碰到“生面孔”,筆者都會在現場向縣委辦和縣府辦的工作人員進行核對,如去年底文成縣新來了一位掛職的副縣長,他在報到的第二天就參加了調研活動,雖然不認識這位掛職的副縣長,但是筆者發現一位縣府辦副主任在他身邊跟得比較近,馬上意識到可能有問題,及時核對后進行了補拍,避免了一次漏拍“事故”。同時,筆者在拍攝過程中嚴格遵守主要領導出特寫、其他領導出組合畫面等規范要求,確保不出錯。
除此之外,作為時政活動中的主要內容,時政會議的拍攝也需要遵循操作規范,那就是不能偷懶,要從頭到尾始終有保持開機的意識,確保拍攝的完整性。很多時候,時政攝像記者在拍攝會議新聞時,一般把臺上領導畫面按照要求拍攝好,臺下的畫面兼顧到,就關機等待散會了。但是,按照操作規范,我們需要多拍攝領導在發言時、在傾聽時狀態最好的畫面,而這些都是需要靠記者在會議中抓拍的。所以筆者一直以來都養成一個習慣,那就是在會議中,始終保持著抓拍的意識。同時在實踐中,我們在會議現場也要盡量多用運動鏡頭,可以多用短距離的搖鏡頭,盡量少用推鏡頭和拉鏡頭,這些都是為了確保畫面規范需要去踐行的。
二、場景要“干凈”
時政新聞主要是圍繞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活動展開報道的新聞,其新聞場景里的主體很明確,那就是地方的主要領導,所以我們在構圖時對場景就有要求,那就是突出拍攝的主體,確保場景“干凈”從而來保證播出畫面的“干凈”。
如何確保畫面“干凈”,筆者認為就是要在拍攝過程中注意觀察,拍攝時眼睛要始終注意著尋像器,如果拍攝主體周邊的場景太過雜亂,則及時調整角度拍攝,如果拍攝角度無法調整,那就換個場景再拍攝。如今年的8月2日下午,文成縣委書記劉中華到基層一線慰問高溫下的勞動者,在事先安排好的幾個場景中,工人們的精神狀態都比較好,接受慰問品、向領導匯報的畫面都很“干凈”,但是劉中華書記在慰問結束后臨時起意要去工人們的工棚里看一看,進去之后一些工人都沒有穿上衣,畫面很難拍攝,于是筆者馬上停止拍攝,提醒工地負責人讓工人們抓緊整理好再拍攝。同時考慮到工棚里比較雜亂,筆者在構圖時盡量凸顯劉中華書記與工人們交流的鏡頭,并且背景盡量定格在陪同慰問的人群上,從而確保了所拍攝的畫面相對“干凈”。
如果是拍攝主體自身的原因導致場景“不干凈”的,那攝像記者要及時提醒拍攝主體,確保能拍攝到有效畫面。如在拍攝一些縣級會議的時候,文成縣人大、縣政協都有個別年紀偏大的領導鏡頭意識不強,筆者在拍攝時,他們也不管不顧,抽煙、摸頭、挖鼻子等小動作很多導致場景“不干凈”。遇到這種情況,筆者都會及時提醒,或者拿攝像機對著他們進行暗示。
三、畫面要豐富
相對來說,時政新聞比較嚴肅,與社會新聞相比顯得并不鮮活。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豐富我們的畫面來提高時政新聞的可看性。
如何做到畫面豐富,筆者覺得首先就是要確保各種景別的畫面都要有,將有氣勢的大景和各種角度的中景、近景和特寫進行統籌拍攝,確保我們后期剪輯時能夠有足夠的畫面來支撐,從而讓整條報道更加“豐滿”。同時,我們在一些調研類的時政新聞中要盡量多拍攝調研點的畫面鏡頭,為整條報道“增色”。如文成縣委書記劉中華調研工業企業時,筆者如果在現場來不及拍攝企業生產和產品的相關畫面,會在領導活動結束后特意過來補拍,然后在后期剪輯時將這些畫面加上去。如全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現場會在文成召開時,筆者專門去幾個參觀點提前拍攝了大量體現整治成果的畫面,在當天的報道中融合使用后,受到了縣領導的表揚。而在實踐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凡是能夠加入輔助畫面的時政報道,筆者都會去進行拍攝并且運用到報道中,筆者以為這也是一條值得遵循的拍攝要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專門負責時政新聞采編的攝像記者來說,一定要了解時政新聞的屬性和要求,按照操作規范嚴格拍攝畫面,在拍攝過程中注意“干凈”場景的選擇,并盡可能多地拍攝更為豐富的畫面,從而讓我們的時政新聞嚴肅而又具有可看性。
參考文獻:
[1]彭斌良.淺談電視時政新聞的拍攝[J].視聽,2016 (08):129-130.
[2]高凱.時政電視新聞拍攝中的編輯思維[J].傳播力研究,2017(0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