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將銘
“師生互動”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體現,也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方略。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學習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面成效顯著,所以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的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教學活動中的互動是多種多樣的。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筆者從以下幾方面人手,進行了互動教學的實踐。
一、以師生平等來點燃互動激情
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導致新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的確立。我們教師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實現這種轉變。師生平等,老師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我們知道,教育作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人與人的交往。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一般的人際之間的關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產”著教育,推動教育的發展。根據交往理論,交往是主體間的對話,主體間對話是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參與。因為只有平等參與,交往雙方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交流互動。因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首先應是師生完全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應該說,通過各種學習,尤其是課改理論的學習,我們的許多教師都逐步地樹立起了這種平等的意識。但是在實際問題當中,師生之間不平等的情況仍然存在。教師聞道在先,術業專攻,是先知先覺,很容易在學生面前就有一種優越感。年齡比學生大,見識比學生多,認識比學生深刻,有時就很難傾聽學生那些還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馴服聽話的孩子,師道的尊嚴就很難不表現出來。因此,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實是比較難于做到的。
怎樣才有師生間真正的平等,這當然需要教師們繼續學習,深切領悟,努力實踐。但師生間的平等并不是說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們的教師仍然是傳統的角色,采用傳統的方式教學,學生們仍然是知識的容器,那么,把師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實現不了的。很難設想,一個高高在上的、充滿師道尊嚴意識的教師,會同學生一道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要知道,歷史上師道尊嚴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其實是維持傳統教學的客觀需要。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產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地參與。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學習方式,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這次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務,這也正是綱要中提出師生積極互動的深切含義。為什么我們要強調綱要提出的師生互動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創設互動情景
新課的導入是一節課的序幕,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參與的興趣。在導入的過程中要盡可能性地選取一些富有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熟悉的和感興趣的、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的材料,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明確數學源于生活的本質,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得先創設情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或體驗現實的社會生活,或體驗某個典型角色,或體驗某種社會情感。學生通過身臨其境來獲得對于課文內容的真實感受,以此激發學生內驅力,培養品維品質,豐富思想情感,提高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有理數的加法》時,我們可以做一個課件課件展示:下午放學時,小新的車子壞了,他去修車,不能按時回家,怕媽媽擔心,打電話告訴媽媽,可媽媽堅持要去接他,問他在什么地方修車,他說在我們學校門前的東西方向的路上,你先走20米,再走30米,就能看到我了.于是媽媽來到校園門口.媽媽能找到他嗎?在數學課堂中,情景的創設是學生情感的催化劑,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奠定基礎。
三、營造互動的良好氣氛
在合作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他們敢想敢問,創設自由空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學氣氛有利于學生減輕學習負擔與精神負擔,易于進入自由、自在、自覺的精神狀態,使學生在教師熱愛、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發探究興趣,激起創造欲望,激活創新意識,從而敢想、敢問,敢爭辯,敢發表自己的見解。民主的教學氣氛真正使每個學生“動”了起來,無拘無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得到自由而充分的發展。教師應努力發揚教學民主,在分析問題、討論問題中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看法,暢所欲言,集思廣益,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解放感”、“輕松感”,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成功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四、合理的坡度設計
在合作教學中,教師對教材處理和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也會影響課堂合作的氣氛和效果。如在設計學習問題時坡度太陡,知識過于復雜、難度過高,學生接受不了,這些都不利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因此,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教學問題的設計應難度適中,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分散難點。使學生在每一課的學習中,有一定知識坡度和難度,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如在“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新授課的練習中,可出這樣一題“已知函數y=kx+b的圖象經過第二、四象限,那么函數 y=-kx+b的圖象不經過 象限。”這時剛學習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學生,要解答這道題,確實難度較大,學生無從下手,我把這個題目改為“已知函數 y=kx+b的圖象經過第二、四象限,那么:
(1)k 0(填“>”“=”“<”);
(2)函數的圖象經過 象限;
(3)函數的圖象經過 象限。
這時,學生“動”了起來,沒有“旁觀者”、“怠情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合作分析、討論,圖形結合,解答出來。難題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體驗使他們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總之,師生互動是讓教師和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宗旨,而只有師生充分動起來,才會讓學生在一節課中獲得最大的收效,而同時教師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又從學生身上學到了好的做法。教師應堅持以師生互動為重點課題加以研究,付諸實踐,才會培養出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學生,同時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和教學水平,實現教學中的個性化。
(作者單位:江西省林業科學院子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