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
摘要:民間童謠的歷史久遠,據史書記載,《列子》曰:“堯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 ,因此其發源可以說是“久矣夫”了,童謠音韻優美、語言淺顯、口耳相傳、流傳久遠,它的生活色彩和地方色彩濃厚、形象、通俗、活潑,十分容易被幼兒接受。然而,凡事都要因地制宜,并不是所有的民間童謠都切實符合我們幼兒園小班年段的教學,我們應從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情感和興趣等需要出發,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入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民間童謠,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
關鍵詞:小班 ?民間童謠 ?選擇 ?應用 ?適合
一、小班民間童謠的選擇方向
(一)適合幼兒的語言特點
由于歷史悠久,民間童謠的種類繁多,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串話、繞口令、數數歌、問答歌等,字數多少不一。小班正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特點,應該選擇字數少且疊字多的童謠為宜。如《拜月亮》:“月亮公公,月亮婆婆,請你下來,吃個饃饃。”短小精悍又有一定教育意義,最符合小班幼兒的朗誦特點。
(二)適合幼兒的興趣愛好
優秀的民間童謠不僅滲透著民族傳統文化,而且飽含著豐富的情感內涵。針對小班幼兒喜歡游戲的特點,可以選擇《金鎖銀鎖》《騎竹馬》等童謠,不僅內容富有童趣,還可以通過內容創編動作,激發幼兒興趣。比如《騎竹馬》:“月光光,照草地,撿起竹竿當馬騎,一二三,三二一,竹馬騎到北京去。”幼兒不但喜歡誦讀這首童謠,也喜歡玩“騎竹馬”游戲。這些童謠不僅可以有效拉近師幼之間的心理距離,還可以充分調動小班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三)適合幼兒的現實生活
正是由于民間童謠起于民間,因而其中的大部分是與人們當下的生活習慣、方式等分不開的,民間童謠中的有些部分與幼兒當下的成長環境格格不入,但是其中也不乏能反映幼兒生活,尤其是描寫水果、小動物的民間童謠,這些依舊備受小班幼兒的青睞。如《排排坐吃果果》這首童謠就體現了幼兒在吃水果的過程中互相謙讓的美好品德。正因為童謠的內容都來源于大自然和現實生活,因此很容易獲得幼兒的心理認同,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四)適合幼兒的發展需要
民間童謠具有明顯的地域、生活痕跡,因而不排除部分民間童謠的內容低下、語言粗俗,而這一類民間童謠恰恰是不利于幼兒健康發展的,應果斷拒之門外。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要經過嚴格審核、篩查,將有益于幼兒發展需要的引入,不利于的摒棄,充分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柏。”
二、小班民間童謠的應用
(一)故事化:將童謠變成童話
很多民間童謠本身就是濃縮的完整故事。將童謠改編成有趣的故事,十分有利于幼兒接受、理解和掌握。如童謠《三個和尚》只有三句:“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教師可以將其編成“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各尚沒有喝”“寺廟失火,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救火”“三個和尚合作吊水喝”五個小故事,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并學習童謠。
(二)節奏化:將童謠變成音樂
幼兒在朗誦童謠的過程中,經常會“拉音拖調”,不得要領。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將童謠變成音樂,賦予節奏來表現童謠。讓幼兒直觀地感受童謠的節奏變化,從而培養他們的節奏感以及語言的表現能力。童謠《小老鼠上燈臺》中“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可以配上“×××一×××一”的節奏型,讓幼兒在邊說邊唱的過程中,學會有節奏地朗誦。當幼兒掌握了一種節奏之后,教師可以匹配不同的節奏念童謠,還可以讓幼兒自由創作節奏型,用不同的速度進行誦讀,以激發幼兒的興趣。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嘗試利用肢體動作來表現童謠的節奏,如動頭、動手、動腳等。通過匹配節奏、創編動作、變化速度來配合朗讀童謠,有助于提高幼兒對童謠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三)舞蹈化:讓童謠富有動感
民間童謠音韻流暢、情意優美、節奏感強,這使得它與藝術的結合有著天然的紐帶。將童謠舞蹈化就是把有韻律感的童謠與舞蹈動作緊密地結合起來,以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如在童謠《搖啊搖》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舞蹈動作,讓孩子邊念童謠邊做動作,“搖啊搖(盤腿坐下,拉手搖擺),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兩幼兒雙手搭橋),外婆叫我好寶寶(手托臉),一只饅頭一塊糕(兩兩拍手)。”幼兒在童謠中舞動跳躍,不僅能激發他們的舞蹈興趣,還可以讓他們在表演中感受到快樂和滿足,與此同時培養他們的情智和情趣。
(四)美術化:把童謠變成童畫
童謠是無形的畫,畫就是有形的童謠。童謠能夠外化為美的形象,蘊含豐富的情節和情感,易激發幼兒自由的想象。將童謠美術化就是以童謠為載體,在悟童謠、品童謠的過程中畫童畫。讀童謠、畫童謠,可以讓幼兒的形象思維得到發展,拉近文字與繪畫的距離,有助于激發幼兒對繪畫表現題材的興趣。比如童謠《月亮》中,“初一一根線,初二看得見,初三初四像彎眉,十五十六大團圓”。幼兒邊念邊畫,說說、點點、抹抹、畫畫,在涂鴉中使得童謠形象化。童謠是屬于兒童的,對于幼兒來說,一個符號、幾根線條、幾塊色彩、幾個歪斜的形象,都是發自幼兒內心的感受,在繪畫的過程中,幼兒能逐漸找到自己理解童謠的方式。
(五)游戲化:將童謠變成游戲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游戲是幼兒成長最重要的部分。教師可以將民間童謠與體育游戲結合起來,如在童謠《炒蠶豆》中教師可以根據其中的內容和幼兒一邊說一邊手拉手兒翻跟頭。再如童謠《拉大鋸》中,“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姑娘,請女婿,就是不讓冬冬去。不讓去,也得去,騎著小車趕上去”,教師也同樣可以和幼兒手拉手一起玩“拉鋸——扯鋸——追逐”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童謠,使幼兒在游戲中快樂、在游戲中成長。
參考文獻
[1]《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研究》,李永婷,當代教育科學.2014
[2]《民間童謠應用于幼兒園活動的教學策略研究》,吳冬妹,課程教育研究.2015
[3]《童謠: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質素》,馮麗軍,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
[4]《淺談民間童謠在幼兒園活動中的滲透與應用》,李倩云,教育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