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寧 付絨利 李書紅
摘要:目的分析突發性耳聾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探討有效的護理方法。方法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態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及相應的健康教育。結果能及時了解并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達到最佳治療護理效果。結論分析突發性耳聾的心理狀態,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可促使疾病盡早康復。
關鍵詞:突發性耳聾;心理分析
突發性耳聾是指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耳聾,聽力突然下降,無任何先兆,伴有耳鳴、耳脹滿感、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單側或雙側先后受累,多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迷路水腫、血管病變相關[1]。因為患者聽力下降,導致其思維情感與外界溝通差,往往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不便容易使患者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對于突發性耳聾患者的心理護理不可忽視。
1突發性耳聾患者的心理狀態
1.1焦慮、抑郁心理 患者不明原因地突然聽力下降或喪失,加上對疾病知識的缺乏,聽力下降后能否在短時間內治愈,是否永久性喪失聽力;住院后是否需要支付很大一筆醫療費用;出院后能否工作、學習、生活正常進行等等。諸如此類的顧慮,使患者易產生精神壓力,甚至出現悲觀失望心理,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沉默寡言,無故發怒,甚至要求中斷治療等。
1.2自卑心理 由于患者聽力障礙,不能像以前那樣與別人正常交談,給自身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導致生活各方面都要過多地依賴別人,容易產生苦悶、自卑心理。表現為不愿與別人交流,自我封閉,脾氣古怪等。
1.3敏感、多疑 由于患者暫時或永久聽力喪失,交流障礙,感知外界信息明顯減少,導致患者特別敏感、多疑醫學全在線,對于醫生的用藥表示懷疑,是否用藥量不夠、或是沒給予好藥等,并且總是與同類患者相互對照,力求用藥的一致,干擾醫生的正確治療。
1.4角色適應不良 某些患者發病前在工作單位身任要職,甚至處于領導地位,習慣別人聽從其指揮,但在住院后,卻要服從醫護人員的指導,配合治療,處于被動狀態,構成心理失衡,表現為煩躁易怒。
2護理對策
2.1新入院病人 給予熱情接待,并詳細向患者介紹病區環境,使其盡快熟悉及適應新的環境,減少對陌生環境而產生的焦慮心理。進行每一項檢查或治療時,耐心做好相關的解釋工作,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顧慮,并可安排家屬來陪同患者,及時消除患者的恐懼感。
2.2與患者建立有效的溝通 由于患者聽力下降,對于我們的語言信息多接受不良,我們要采用多種形式的交流。對于單側耳聾的患者,與患者交談時,盡量靠近患者聽力好的那側說話。對于雙側耳聾患者,需提高音量對話,但要注意言語及態度,避免因說話音量過大而導致旁人對我們的服務態度產生誤會。還可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如采用書寫文字、繪畫圖形、簡單手語、面部表情、姿態等傳達信息。
2.3常主動與患者交談 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思想變化,對出現的問題盡可能及時解決,生活上給予照顧,留陪護,讓患者得到家人的照顧及關懷,消除患者的孤獨、苦悶心理。
2.4對患者深表理解和同情 以親切、誠懇的態度、語言給患者以安慰,向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克服妨礙治療的消極心理。
2.5心理護理 因人而異對在單位任要職的患者,應主動關心、了解病情、認真操作、細心護理,使其逐漸適應患者的角色。對于敏感多疑的患者,以良好的服務態度,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術,贏得患者的信賴。
2.6鼓勵患者盡可能地通過各種方式傾訴自己的苦悶 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以減輕內心的痛苦,教會患者調節情緒及自我心理疏導。如心理松弛、轉移注意力、排除雜念等,同時鼓勵患者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轉移患者對聽力變化的過分注意,從而減少患者因為聽力變化引起的負面情緒。
3護理體會
近年來,由于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精神緊張、過度疲勞、情緒激動等易造成神經功能的紊亂,導致突發性耳聾發病率提高。由于發病突然,對患者的身心有較大的影響。在護理工作中,除了對患者對癥治療外,我們也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良好的護患關系本身就具有治療意義[3]。要不斷提高護士自身的心理學水平,達到更好地調動患者的積極因素,密切配合治療,促使疾病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蔡龍梅.分析中西醫護理干預對突發性耳聾患者聽力恢復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6):117.
[2]湯美和.突發性耳聾患者護理中人性化護理干預的價值研究[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18,33(06):513-514+516.
[3]秦多.綜合護理對突發性耳聾患者聽力恢復意義的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2):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