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柳
摘要:媒介的變化帶了敘事的變化,也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讀圖時代再次來臨,視覺敘事成為研究者的熱門選題。應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而生的新媒體成為現代人獲取信息的最主要媒介之一。本文綜述國內已有的相關研究,旨在明確新媒體視覺敘事的研究現狀,探究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新媒體;視覺敘事;互動性;受眾心理
一、引言
原本的題目是“新媒體語境下的視覺敘事研究”,總覺得太過寬泛,不夠精準,因而再三斟酌后改為了現在的標題。去掉了“語境”一詞,以明確對于研究對象的表述,即要研究的是作為媒介的新媒體的視覺敘事——“新媒體”一詞在這里指的不是技術,不是時代背景,就是媒介本身。
為什么要研究新媒體視覺敘事?說到原因就不得不提到時代背景。文字沒發明之前,人類通過圖像交流。千萬年以后,人類再次進入一個讀圖時代——這實在是一件很玄妙的事,玄妙的是,人類再一次進入讀圖時代不是退回歷史,反而是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讀圖時代的再次來臨也讓視覺敘事得以“重出江湖”,成為近幾年的熱門選題。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我們接受信息的媒介在發生變遷,而如今,是新媒體大行其道的“黃金年代”。媒介在變換,那么通過媒介進行的視覺敘事也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新媒體環境催生的視覺敘事,又是怎樣呈現的呢?作為設計者,我們又該如何利用新媒體做好視覺敘事?
本次檢索的文獻主要涉及傳播學和設計藝術學兩個學科領域。這些文獻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文章中提及了與新媒體相關的視覺敘事的內容,另一種則是直接研究新媒體的視覺敘事,通過閱讀后將所有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新媒體視覺敘事的特征研究,往往采取和以往媒介敘事對比的手法;二是視覺敘事在新媒體領域的應用類研究,具體有社交平臺動態表情包、app界面動效設計、MG動畫、H5廣告等。
二、新媒體與淺觀看
(一)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這個概念的提出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關于它的定義眾說紛紜,有人把它定義為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之外的“第五媒體”。也有一種定義形容新媒體是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數字技術產生并提供信息或娛樂的產品和服務。新媒體的“新”決定著它將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但可以確定的是,現代新媒體需要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支撐。新媒體區別舊媒體的特點是其具有高度的互動性和可參與性,同時其搭載的信息具有個性化的特點。
在對于新媒體這一概念的界定上,也有學者強調新媒體更注重運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新媒體是虛擬技術帶來的虛擬世界的體驗,它往往存在于電子屏幕之上。
(二)淺觀看
媒介的變化也帶來了觀看的變化。麥克盧漢認為每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社會生活和行為的新方式,影響人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文字具有確定性,也具有抽象性、復雜性。面對文字,人類似乎“累了”,而圖像帶來了直觀,也帶來了歡愉與輕松。新媒體讓圖像的呈現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它讓對于圖像的觀看更易得,也讓感官的享受更愉悅。社會運轉速度的加快,社會壓力的增大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不自覺地被迫提升著閱讀效率,于是越來越多的人依賴數字媒體來獲取一切信息。文字依舊存在,只是圖像把文字打碎了,或者說圖像悄然浮于文字之上,占領了我們的視線。
紙質書被放下,手機被拿起,人們通過圖像可以快速獲取信息,也可以讓社會高速運轉帶來的壓力得以緩解——人們越來越追求感官上的愉悅。張惠在對《魅力湘西》的圖像符號解讀中把讀圖時代的觀看定義成一種相對于“深閱讀”的“淺觀看”。她分析了淺觀看的利與弊,指出這種淺觀看帶來了緩解人們心理疲勞的優勢,也帶來了人們只沉湎于視覺感官享受而無法專注閱讀的弊端。另一位學者周憲同樣認為這種淺觀看消除了從符號的所指到能指之間的思維過程,使人們不再需要思考便能獲取大量信息。
三、以新媒體作為視覺敘事媒介的相關研究
馬全福在《機械復制技術影響下視覺敘事的復興》中確認了新媒體作為視覺敘事媒介的功能,他明確提出新媒體作為一種媒介屬于視覺敘事研究范疇。
(一)新媒體視覺敘事特征研究
首先,以新媒體為媒介的視覺敘事由于數字技術所能實現的動態效果的加入,做到了時間性與空間性的統一。馬全福的論文將敘事媒介的發展歷史做了梳理,由于選題限定在“機械復制技術影響下”,所以并沒有對新媒體視覺敘事加以闡述。他指出傳統文本敘事具有線性特征,這種線性特征保證了敘事的時間性,但也存在空間性缺失的弱點;一張圖像本身具有空間性,但也存在敘事時間性的不足,直到電影的出現彌補了這種不足。通過他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界定一個敘事形式所需要的時間性、空間性、線性、非線性特征。隨后孫盈盈的《信息視覺化的動態圖像敘事》對其進行了媒介發展歷史時間線上的補充,即新媒體的視覺敘事。首先她提出動態圖像敘事基于數字技術,在新媒體上實現;她給“動態圖像敘事”下的定義是:動態圖像敘事是將圖像所反映出的空間存在納入到時間范疇來講述,將其轉譯為與所傳播信息相符的、有著時間維度的動態序列圖像。由此可見,新媒體視覺敘事能做到空間性和時間性的統一。
其次,新媒體視覺敘事具有交互性特點,這一點顛覆了以往電影電視等動態視覺媒介的敘事形式。有些論文標題并沒有直接提及“新媒體”的字眼,而是代以關鍵詞“互動”、“交互”。劉宗輝和馬煊在對于新媒體新聞報道的視覺敘事研究中提出了“碎片化交互敘事”的概念,私以為這個詞語概括出了新媒體視覺敘事的精髓。筆者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以視覺上的交互作為一個個中隔點將一個文本“碎片化”,而讓受眾更易于和樂于接受信息。劉、馬在《“策劃+技術+美學”的新媒體視覺敘事解析》一文中列舉了運用H5、VR等技術的進行有效傳播的案例,也凸顯了新媒體傳播的交互性。孫為在《交互式媒體敘事研究》中認為這種敘事交互性體現為故事時間、敘事時間和閱讀時間三種時間都能與讀者(受眾)交互,簡單來說是讀者可以決定故事時間、敘事時間和閱讀時間。
(二)以具體對象為內容的應用類研究
在設計專業領域內的研究中,比起理論,應用更是研究的熱點。已有的應用類研究往往針對的是某一個具體的對象。在檢索的文獻中這些具體的對象有動態表情包、MG動畫、app動效設計和H5等。這些研究中有的并沒有直接出現“新媒體視覺敘事”的字眼,但是我們能夠從中發現和總結出一些規律。
表情包作為現代人虛擬社交的必備語言,本身就已經具備了敘事的特性,而動態表情包的制作離不開數字技術,在社交平臺上的使用也離不開新媒體平臺。因此筆者也把動態表情包納入新媒體視覺敘事的范圍之中。鮑曉宇在研究中指出動態表情包的出現彌補了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之間的視覺損失,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多種需求。
app界面的動效設計是比較熱門的一個研究點,MG動畫作為動效設計的一種形式也在相關研究中出現。這里的動效設計在視覺敘事上可表述為信息可視化設計與故事情節的結合。盧健攀、奚柯和王智敏在各自的研究中都提到了“情感體驗”的概念,他們認為動效設計要通過敘事的構建引發用戶情感共鳴,從而提升用戶體驗。
四、總結
這些已有的文獻,談新媒體給視覺敘事帶來的改變,談新媒體視覺敘事如何與受眾互動,也談新媒體交互所帶來的傳播效果;解決的是“如何滿足受眾心理需求”、“如何給用戶帶來好的體驗”這樣的問題。的確,新媒體視覺敘事離不開對受眾心理的滿足,圖像帶來了信息的直觀簡潔與高效,動態和交互帶來了觀看上的愉悅,研究者們也欣喜于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視覺享受。
但是,也有學者注意到了讀圖時代帶來的“淺觀看”的弊端——思想的簡化與思考的停滯。這些好看的、好玩的圖像就像是一朵朵十分逼真的塑料花,除了美麗沒有別的了。它所做的就是取悅你,它們能讓你感受到愉快和放松,除此之外好像也沒有別的了。人們不自覺地在逃避思考,我們可能不記得自己有多久沒有讀過一本厚厚的書,可能也不想記得。人們需要娛樂,需要感官世界的充實,需要大腦的放松,需要從繁瑣的社會活動中抽離。而作為設計者,我們應該一味迎合大眾娛樂的心理嗎?新媒體視覺敘事又該如何加深“淺觀看”,除了趣味性、娛樂性是否可以有另一個方向來引導受眾?除了為技術歡呼,除了關注用戶情緒,我們是否更應該關注人的思想本身。這是值得未來的研究者關注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劉宗輝,馬煊.“策劃+技術+美學”的新媒體視覺敘事解析[J].中國記者,2019(03):125-127.
[2]馬全福.機械復制技術影響下視覺敘事的復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02):135-140.
[3]孫盈盈.信息視覺化的動態圖像敘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05):76-80+190.
[4]鮑曉宇.淺析虛擬社交語境下動態表情包的發展[J].藝術科技,2019,32(06):110-111.
[5]張惠.文化傳播中的視覺敘事——《魅力湘西》的圖像符號解讀[J].創作與評論,2013(04):116-120.
[6]丁蕾.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新[D].南京藝術學院,2013.
[7]王智敏.MG動畫的信息傳達功能研究[D].蘇州大學,2018.
[8]張雨.在新媒體語境下用戶體驗的互動美感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6.
[9]徐宇玲.以用戶為中心的數字媒體互動敘事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7.
[10]盧健攀.敘事設計在智能手機軟件界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江南大學,2013.
[11]張雨晗.新媒體語境下視覺語言的動態呈現與敘事研究[D].山西大學,2018.
[12]孫為.交互式媒體敘事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
[13]奚柯.動效設計在手機APP界面中的應用研究[D].東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