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英 李玉粉
摘要:目的:分析兩種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兩種留置途徑的優缺點,以期找出更好的新生兒靜脈留置途徑。方法:選擇2017年8月~2018年 7 月我院兒科收治的96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外周靜脈進行靜脈留置,觀察組采用頭皮靜脈進行留置針穿刺。結果: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87.50%,對照組為72.92%;觀察組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平均(5.11±0.89)天,對照組平均(2.67±0.69)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生兒頭皮靜脈留置針較外周靜脈留置針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時間長。
關鍵詞:新生兒;靜脈留置針;頭皮靜脈;外周靜脈
靜脈留置針,又稱稱套管針,目前用于新生兒靜脈輸液的常用產品,由于靜脈留置確實具有諸多優點,如外套管置入靜脈后遇熱變軟,在長期留置于靜脈內的情況下不會刺破血管,且留置時間最長可達7天之久,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因反復穿刺給患兒造成的心理及生理上的痛苦,其操作方法簡單、方便,對于減少護士的工作量極為有幫助。雖然靜脈留置針具有以上諸多的有點,但臨床實踐顯示靜脈留置針留置期間,留置針會出現套脫落、外套管阻塞、靜脈炎、浸潤等現象[1,2]。基于以上所提及問題,本研究對此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將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 8 月~2018年 7 月我院兒科收治的新生兒 96例作為研究對象,患兒日齡2~26 d,平均(7.25±2.22)d;Apgar評分2~8分;其中男嬰56例,女嬰40例。將96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48例,兩組患兒在性別、日齡、Apgar評分、疾病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操作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取的穿刺方法為外周靜脈留置針穿刺,具體方法與成人的外周靜脈留置針穿刺法相同。觀察組采用頭皮靜脈進行留置針穿刺,具體方法介紹如下。護理人員在操作前應消毒雙手,將患兒放于便于穿刺的位置,然后根據患兒頭皮靜脈情況選擇合適的穿刺血管,選擇好血管后剃凈血管周圍毛發,面積8×5cm。按無菌操作去除一次性無菌注射器,抽取10ml生理鹽水,再取一個無菌輸液器頭皮針,將注射器的乳頭與頭皮針相連。按無菌操作取出靜脈留置針,先將外套管與針芯旋轉一下,防止外套管與針芯粘連在一起導致外套管送入困難,取肝素帽與留置針鏈接,并將頭皮針與肝素帽連接,排除管道內氣體后備用。按常規消毒皮膚,采用2%的碘伏進行消毒,以穿刺點為中心螺旋式消毒,消毒范圍為8cm*10cm,消毒兩次后待干。進針前再次排氣,右手拇指與食指持針翼,針尖斜面向上,以15-20°角緩慢進針,當見到回血后放平,沿著血管走行方向再進針0.2cm后停止,此時拔出針芯0.5-1.0cm,將外套管全部送入靜脈內,最后將全部針芯拔出。然后,用3 M透明敷貼固定針眼及針頭,注意覆蓋時應從中心向邊緣壓平,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在敷貼內滯留空氣而造成細菌感染進而引起靜脈炎。最后,用膠布固定三叉接口,并在膠布上注明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
1.3操作指標
觀察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17.0 軟件錄入數據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視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較
2.2 兩組新生兒頭皮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比較
3.討論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一次穿刺成功率遠高于對照組,可見采用頭皮靜脈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采用外周靜脈進行穿刺,這是因為新生兒外周靜脈較細,位置較深,不能清楚地看到貨感覺到靜脈的位置,進而造成一次穿刺成功率較低。而頭皮靜脈比較表淺,血管走行能清楚地看到,有利于護理人員在可視的狀態下進行穿刺。另外,觀察組靜脈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觀察組通過選擇合適的靜脈及有效的封管方法使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大大延長,由此大大減少了穿刺次數,緩解了因為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同時也降低了護士的工作量及患兒家庭的醫療成本。而外周血管留置時間相對較短,這是因為患兒肢體活動頻繁,導致外套管折疊,最終導致留置時間縮短。
參考文獻:
[1]吳玉梅.優化改進式護理干預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針致靜脈炎發生率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24):107-109.
[2]嵇文麗.新生兒靜脈留置針不同置管及固定方法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8,24(35):101-102.
作者簡介:馬振英,1968.7,主管護師,大專,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安駕莊鎮衛生院手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