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統文化非常的關注,多次在不同的講話場合引用傳統文化經典,非常的深刻,非常的到位,非常鼓舞人心,作為新時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領導者,充分展現了其高度的文化自信,為全國的理論和教育工作者做出了表率,也指明了方向。為此,我們有必要就文化自信之根基進行認真而仔細的探究。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根基
一、文化自信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不懈努力和奮斗的歷史
一個國家和民族能有五千年的歷史本身就是個奇跡。所有讀過《史記》的人都該知道,作為華夏民族,我們也曾經歷蠻荒時代,在那個遠古時期,我們的先民以漁獵為生,為了使華夏民族得以安生,黃帝與炎帝聯合,與蚩尤進行了一場名為“涿鹿之戰”的民族保衛戰,這場大戰對古代華夏民族由遠古時代向文明時代的過渡產生了重大影響。《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盡管太史公的描述與記載有傳說的成分,但此次戰爭對華夏民族的意義重大,華夏民族真正擁有中原并在后來逐漸開疆拓土,使華夏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東方,即從這場戰爭開始。當然前進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但華夏民族雖歷經磨難,都能一次次戰勝強敵。所以,可以這么說,整個中國歷史實際上是不斷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的歷史,也是逐步為中華民族謀發展與復興的歷史。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也始終秉承并發展了這一傳統,從領導全國人民推翻壓在中華民族頭上的三座大山,到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站立起來,到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富了起來,再到而今嶄新的新時代,我們又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大命題,目的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就是使中華民族強大起來。所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本身就是對華夏先賢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更是我們新時代應該承載的歷史使命。這不僅僅是個古老而常新的命題,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基石和重大突破。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牢牢把我為人民謀幸福這個初心,勇于承擔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才能使我們中華民族擺脫戰爭和壓迫,饑餓與貧窮,才能使整個中華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優秀民族之林。
二、文化自信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的文化
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孕育了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文化。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參觀故宮時對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習近平同志的回應擲地有聲,他說:“全世界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是原來的人,黑頭發,黃皮膚,傳承下來,我們叫龍的傳人。”正是這種超強的文化自信,連特朗普都不得不由衷地贊嘆:“那太棒了!”(2017年11月9日新聞聯播)所以,當有人說我們的經濟落后源于我們的文化落后,而使我們懷疑自己的文化傳統的時候,我們要多學習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
與此同時,保持良好的家國觀念、熱愛自己的國與家在文化自信中顯得尤其必要。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2015年2月17日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
中華民族歷來有著濃厚的家庭觀念和家族情懷,我們先賢所講的“修齊平治”四個方面,個人修養而外,要先把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管理好,這就是所謂的“齊家”,如此方能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歷史任務。《大學》里講:“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原因很簡單,天下之本在家庭。為了“齊家”,我們先哲總結了很多成功的經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長幼有序、夫唱婦隨、耕讀傳家、知書達禮、家和萬事興等等,這些都是植根于國人心中的傳統美德,應該大力提倡和發揚光大。
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家風、家教,在2016年12月12日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僅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教好,家風好,家庭和睦,說明整個社會的基本組織細胞是穩定的,這樣的國家才是有希望的。
家的問題解決了,國之基本就能穩固了,當然這還需要愛家的同時,大力提倡愛國,為祖國和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奮斗。我們的國家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在這個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賢們都在為這個民族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林則徐有句詩是這樣寫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我們誕生了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我們成了詩的國度,我們的昆曲和古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有了中醫藥,有了中國功夫,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我們的思想傳統,我們有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有了積極進取的思想,有了以仁愛之心待人的傳統觀念。當然,作為一個民族,人民僅存自我完善的觀念還遠遠不夠,還需要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的擔當精神。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無數的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毛澤東《到韶山》)”,不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精神的具體體現嗎!
三、結語
關于文化自信的內容尚有很多,以上只是筆者點滴的認識和體會,僅以此激勵自己,并與有志于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國人分享。我堅信,只要我們認真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定文化自信,并致力于愛家興國,致力于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事業,我們民族的復興指日可待。
作者簡介:薄克禮,天津城建大學教授,天津市高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聯盟特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