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高法院2015年1月6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可以看出目前的環境公益訴訟的核心問題仍是原告資格問題。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環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本文主要總結學者對于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原告主體適格、舉證責任倒置、被告損害結果等方面的觀點進行研究。
一、原告主體適格及限制
武漢大學教授王樹義提出,如何認定一個社會組織是否屬于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的社會組織,主要考察兩點:一是社會組織章程確定的宗旨;二是社會組織的主要業務范圍。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訴寧夏瑞泰科技股份公司關于騰格里沙漠污染案”中,綠色會章程中明確規定其宗旨,從業務范圍來說,綠發會顯然應當被認定為“專門從事環保公益活動”的社會組織。另外,綠發會起訴的事項與其宗旨及其業務范圍也具有對應關系或關聯性,其原告資格顯而易見。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訴權利限制不可濫用。
(一)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訴權限制的必要性
雖然環境公益訴訟突破了傳統訴訟“直接利害關系人”之狹隘的原告資格,是環境公益的不可或缺的守護者。但為避免訴權的濫用,充分發揮其監督政府或受管制企業積極履行法定義務的功能,最終實現維護環境公益的目的,有必要通過原告范圍的限定、設立前置程序及通知制度等對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訴權進行限制1。孟德斯鳩曾指出:“一切有權利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一個社會的司法資源總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所有訴訟要求,而只能用于那些最應當被優先考慮的案件,以達到司法資源使用的最優效益2。
禁止權利濫用。呂忠梅教授曾指出:“無利益即無訴權理論的失效。公益訴訟的目的在于主持社會正義、實現社會公平、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1《環保法》最終將公益訴訟的主體限定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將公民排除在外,立法者的考慮更多的是擔心過度放開訴訟主體,會導致“濫訴”、公益訴訟“井噴”等失控現象4。
現實訴訟案件過于龐大。我國目前各級法院的案件負擔沉重。以2004年為例,全國法院受理案件總數5625310件,其中刑事案件746789件;民事案件4756563件;行政案件121958件;而當年法院(含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基層法院)合計3548個,人民法庭10345個;2004年全國法官數為190961個,其他審判工作人員(含書記員、法醫、法警等)為103636個。5由以上數據可推斷每個法官審理的案件數平均為30件至90件.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生了大量的濫訴案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訴權濫用現已達到驚人的程度。6
(二)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訴權限制的原則
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一項重要功能是通過彌補行政機關執行環境法律的不足,以促進公共利益的實現。該制度設立的目的和功能決定了訴權限制的原則主要包含功能補充性原則和目的公益性原則7。在中華環保聯合會訴山東德州晶華集團振華有限公司大氣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中,中國人民大學周珂提出,本案判決結果較充分地體現了環境司法這一新型司法領域獨特的公平正義。
功能互補性原則。在傳統訴權理論下,即使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有損公益,在未直接侵害人民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情形下,民眾是無法起訴的。然而,在美國,一項有關行政機構的勤勉執行法律可以阻止公眾環境公益訴權行使的國會立法報告中,國會認為:“公民訴訟旨在聯邦政府行為的補充,而絕非聯邦政府行為的阻礙。”2正如陳慈陽教授所指出的:“惟訴訟本身即具有消極性,因此公民訴訟規定僅是消極地為防止主管機關疏于行使其職權,亦即系針對主管機關應執行并能執行,卻因故意或過失而未執行之情形。”9
二、原告提起訴訟機關適用
由檢察機關提起訴訟還是國家特定機關?有學者認為,我國的檢察機關是法定的公訴機關,因此,檢察機關也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而且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最佳主體10。個人訴訟是一種勇敢者的訴訟,當勇敢者缺位時就會導致環境損害所涉及的環境公共利益無法得到保護。因此,國家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一極必不可少 3。
莫諾 ·卡佩萊蒂教授認為,司法長官或檢察官可能在環境公益訴訟中起不到什么作用,為保護環境及“擴散性片段利益”,他傾向于創立專門的政府機關,這些政府機關都有資格提起禁止命令,有時也可提起損害賠償4。由于社會分工的細化,更由于新型社會利益的擴散性和技術性,現代國家都不再將公訴權限于檢察機關。例如,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英國公平交易局等機構都曾代表社會公眾提起訴訟5。具體到環境保護領域,美國環境保護局、州政府可以將那些違反者作為被告,向聯邦地方法院提起要求法院不會做出禁止命令、要求責任者支付民事制裁金的訴訟6。
參考文獻
[1]阮麗娟,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訴權的限制,《政治與法律》(滬)2014年第1期。
[2]喜子,《反思與重構:完善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訴權視角》,《中國法學》2004年第1期。
[3]呂忠梅,《環境公益訴訟辨析》,《法商研究》2008年第6期。
[4]呂忠梅,《環境公益訴訟:想說愛你不容易》,《中國審判新聞月刊》2012年第10期。
[5]數據來源于朱景文主編,《中國法律發展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郭衛華,《濫用訴權之侵權責任》,《法學研究》1998年第6期。
[7]阮麗娟,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訴權的限制《政治與法律》(滬)2014年第1期 第69-77頁
[8]8同前注3,郭衛華文。
[9]陳慈陽,《環境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修訂版。
[10]段秀燕,《環境侵權公訴制度構建的若干思考》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 年第 5期;
[11]別濤:《環境民事公訴及其進展》 ,《環境保護》2004 年第 4 期
[12]郭英華、李慶華:《試論環境公益訴訟適格原告》 ,《河北法學》2005 年第 4期。
[13]呂忠梅、吳勇:《環境公益實現之訴訟制度構想》 , 載別濤主編:《環境公益訴訟》,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簡介:
苗涵菁(1998-),女,漢族,河北邢臺人,學生,法學學士,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研究方向:國際法、國際經濟法、環境法等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