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曉龍
摘 要:彭真同志在主持和參與我國立法事務過程中,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投身于我國的法制建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立法思想及其所堅持的立法原則。在我國新時代法治建設時期,彭真經過實踐得出和檢驗過的立法思想仍然熠熠生輝,對我國的立法工作仍有巨大的指引作用。
關鍵詞:彭真;立法;基本原則
一、彭真立法探索
1949年,彭真開始擔任我國政府委員會政法委副主任,開始參與并主持我國的立法工作,立法范圍橫跨諸多的領域。在1953年,彭真就參與了我國1954年憲法的起草,并提出了獨特的思路和見解。從1949年到1966年,彭真的法制思想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深化和系統化,有效保障了之后新時期法制工作的順利進行。
1978年后,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邁向了新時期,我國開始全面開始法制建設,為有法可依進行基礎鋪墊,彭真同志的立法思想在這個時期得到了充分的實踐,在我國法制建設起到了重大作用,為我國法制建設新局面的開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新時期彭真立法的成果
經過在立法上的不懈堅持與努力,新時期中國的立法成果顯著。彭真同志為新時期的法制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主要有一下幾點。
(一)重視立法體制的改革
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原來的立法體制已經不適應新時期的社會發展。在新型立法體制建立過程中,彭真同志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議——擴大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權,使其在人大閉會期間發揮更大作用;推動地方立法,使立法能更加適應地方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處理好人大與行政機關尤其是國務院的關系。我國在立法體制轉變后,立法部門的權限劃分日益合理、明確,法律的制定與執行更加井然有序。
(二)明確黨與法律的關系
堅持黨領導人民立法,同時,黨也應當領導人民守法,尤其指出黨的活動必須在憲法的授權范圍內。這是彭真提出的支持起草1982年憲法的建議。在如何解決協調黨與法律的關系上,彭真做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構思,即堅持黨在立法事務中的領導地位,實現黨領導立法,黨的政策,通過法律的形式予以確立,實現有法可依,但同時,黨也要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活動,受到制度的約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彭真同志的這一突破性建議,對于黨與法律關系的協調,具有重大的貢獻。
(三)闡述政策與法律的關系
新中國成立后,彭真提出:在革命時期,黨的政策就是最重要的保證,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然而,在新中國建立后,法律制度作為民主化國家的重要標志,我們需要完善對于立法制度的完善,來實現從黨的政策到法制的過渡,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制國家的建設。由于我國尚處于法治的探索階段,大量的法制建設,需要政策的試行來不斷的積累實踐經驗,從而實現我國法制建設的最終目標。但在法律制定條件成熟時,要進行法律的制定,來達到有法可依。因此,我們要堅持法律與政策的辯證關系,發揮兩者的優勢,實現兩者的統一。
三、彭真立法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黨領導立法
黨領導立法是實施黨的政策的必要條件。黨的領導立法的過程就是實施黨的政策的過程。黨在建設民主和法制方面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則和重大決策的領導,以確保民主和法制的正確方向。反對黨依靠政策來指揮法制建設。1982年憲法頒布后,彭真強調:“我們不僅有黨,還有國家。黨的政策在上升為國家政策前提下,在實際檢驗中被證明是正確的,才能確立為法律”。
(二)立法必須以中國國情為基礎,從實際出發
立法工作應該以中國的國情和現實為基礎。立法必須從中國現實出發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三點:首先,立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現實出發,彭真認為,立足于我國現實情況的法律才能用于處理我國。實事求是不僅是進行立法所遵循的原則,也是分析立法成果正確與否的依據。其次,地方立法必須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的國家各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不盡相同,如果所有的法律都是中央進行統一制定的,法律將難以適應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地方按照中央的一般指導方針,根據各地情況來具體規定,能夠更好地解決當地問題。
(三)民主立法,堅持群眾路線
前文提到“保證法律體系統一和諧應兼顧好各方利益”。那如何調整和規范立法中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呢?彭真指出,“立法是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立法應當面向他們,為了他們”,立法工作要“走群眾路線,多謀善斷,集思廣益,這樣才能體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一方面,民主立法原則要求立法工作要反映群眾呼聲;另一方面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在在民主的基礎上集中,這兩者并不沖突。在領導和參與立法的過程中,彭真充分體現了這兩點。
四、關于新時期法治建設的思考
十八大以來,我國日益注重法治,彭真的立法思想尤其是立法中體現的基本原則對實現中國的法治建設仍具有指導作用,并且不斷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一)用實證主義方法,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進行立法建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深入學習彭真從實際出發的立法理念,要求我們在立法工作中,運用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通過深入調查和廣泛實踐來檢驗立法成果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為了應對一系列現實問題,法律研究人員應增加自己研究數據的權重,并使用科學方法獲取第一手直接數據。通過對法治發展經驗數據的個人調查,從純粹的學術思想到對現實的更多關注,從關注理論論證到實證研究,因此,立法研究可以更好地為立法實踐服務。
(二)采取嚴肅、慎重的立法態度
彭真同志強調,在立法中應當堅持積極審慎的原則,來實現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嚴肅性。他說:“立法要嚴肅,才能確保執法、司法嚴肅。立法如果不嚴肅,執法、司法怎么做到嚴肅?如果立法沒有仔細研究、考慮周到,就草率通過或否決了,會對人民利益和社會主義事業造成多大的損害?所以立法要嚴肅是首要前提。”在法治國家建設中,只有做到有法可依的情況下,才能實現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所以說立法是法治的基礎。而立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立法中堅持法律嚴肅性,法律本身并不嚴肅,執法很難嚴肅。
(三)立法要循序漸進
彭真多次強調,“立法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工程,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他一直堅持立法要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立法要積極搞,但又不可急于求成,能確立多少就確立多少?!狈纱_立下來是要貫徹的,只能把成熟了的寫進去,不能確定立法的可以指定成為暫行條例,等以后成熟了,再補充”。彭真堅持法律逐步完善的原則,為我國后期的立法工作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也為我們當今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