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苑
摘 要:語文新課標(五六年級)指出“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比绱丝梢?,作文不但體現了學生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更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而作文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在這教學改革的大潮里,我也嘗試著通過開放教學環境、手段、題材及自主評價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會、創新;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將習作帶入學生的生活中。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了幾步“輕松習作法則”。
關鍵詞:提供環境;解放思想;打破教材;自主評價
作文能反映出一個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師感到發愁、學生感到吃力,把作文視為語文學習中的“攔路虎”,即使是作文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也不愿多寫作文。而且教材是以人文專題來組織教材,有些單元主題作文題材并不適合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或者根本引不起學生興趣。鑒于此,本人有意識在作文教學中進行開放式探究,希望能通過這一方式探索出一條能幫助學生消除對寫作的畏懼心理,促進學生主動地習作,從而體驗寫作的樂趣。
妙招一:給習作提供“溫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應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作文教學如何開放環境呢?
(一)讓學生愛上老師。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只有師生之間形成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自由、輕松、愉悅的心理氛圍,學生才能打開心靈的窗戶,才能接受教師的教育、點撥、啟發,才會訴說他們的感受。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先喜歡上任課教師才會喜歡這門學科。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你呢?紅花、糖果、自制小獎狀、積分榜、每天的笑話時間、悄悄話對話框……只要心中裝著學生,蹲下身子,你就會發現其實要學生喜歡你一點也不難。
(二)用閱讀給習作“加油”。習作與閱讀是密不可分的,所謂厚積薄發,只有肚子有“貨”,用時才能瀟灑自如。因此,我在班級中成立“悅讀習作社”,向同學們推薦一些優秀書籍進行互換閱讀。另外,在每個學期初制定教學計劃時,我必定將一學期的閱讀計劃、閱讀書目、閱讀分享課安排好,每兩周從學校圖書館借閱書籍進行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從單周周一的語文課中抽出一節課進行閱讀導讀課,激起學生閱讀的愿望,雙周周五再進行讀書分享會。從“讀”中入手,讓學生先喜歡上閱讀,然后再引導學生“讀、寫結合”,將學生的優秀習作匯編成集,在班級中輪流傳閱。
妙招二:解放學生思想
學生的天性是好動的,枯燥無味的死板說教只會使學生昏昏欲睡或是如坐針氈。必須把學生從單調無味的教學中解放出來,把有趣有益的游戲、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動手去玩、去做,動腦去想去探索,才能在開心的活動中培養起濃厚的寫作興趣。
作文教學的課堂,老師不能一味的說教,要想學生有寫作素材,必須改變課堂的教學模式??梢詫⒆魑恼n堂創設為比賽場,讓學生身心投入,去努力拼搏,鍛煉學生團結協作的競爭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一件難忘的事》時,習作前,我先在班級中開展了“啃西瓜大賽”,學生對這一新穎的比賽可起勁了,討論分組——選代表——開戰,拉拉隊的歡呼聲、啃西瓜發出了“絲絲聲”、一陣陣的歡笑聲溢滿教室。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松、愉快地積累了寫作素材,因為是親身的感受,學生在寫作時就不會感到吃力。再如在編寫童話故事時,還可以把作文課開設為故事會,讓“故事大王”把傳奇驚險的故事娓娓道來,把聽眾帶入神奇的童話世界,心隨著主人公的遭遇而悲而喜;在教人物外貌描寫時,還可以把課堂變為美術課。如習作《記一個熟悉的人》時,本人抓住學生愛畫畫、愛猜謎的特點,讓學生給自己最熟悉的人畫一幅像,要求畫出她(他)的個兒、長相、穿著,畫出人物與眾不同的地方。學生興致勃勃地畫完后,個個爭說所畫人物的特點。按照學生的“畫”和“話”,大家饒有興趣地猜想這個學生畫的是誰,議論紛紛,氣氛活躍。見學生已進入“角色”,便順水推舟:“既然你們那么喜歡你們所畫的人,為什么不寫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呢?”從畫到說到猜直至到寫,整個過程學生都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教師的指導作用不是去表演自己高超的寫作技巧,而是設計一個有趣的活動,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景,撥動學生的情思,開啟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在這種融洽的氛圍中說出心中所想,寫出心中所想。
妙招三:打破“墨守成規”的教材
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話》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寫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種點綴,一種裝飾,而就是生活的本身。”如此可見,生活就是作文素材的最好源泉。但是,我們課本中的單元習作卻并不是每次都能與生活相連,有些習作內容枯燥無味,很難引起學生習作興趣。試問,沒有材料,談何作文?學生腹中空空,筆下又哪能具體生動呢?因此,作文教學要打破墨守成規的教材,要引領學生走出教室、校門,關注現實生活,擁抱神奇的大自然,融入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使學生的習作材料如泉水般源源不斷。
要想學生習作水平得到提高,除了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外,多動筆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常規的單元作文一學期只有八次,如果妄想通過區區的八次習作就能讓學生成為寫作能手,那簡直就是比登天還難。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常規的單元作文,本人在班級中還開展了“輪流創作本”。首先給班級中每個學生進行了編號,然后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號碼輪流寫作,內容不限,可以是記錄自己當天發生的事情、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想和老師說的話、更可以是自己看見或聽見的有趣新聞……每一天的“輪流寫作本”,我都會精心修改,寫上評語及鼓勵語,評選出優秀習作,并在班級中朗讀出來加以表揚。由于題材不受限制,學生可以根據喜好進行寫作,這樣的作文得到了學生的喜愛,有些學生還主動要求多寫,享受來自寫作的喜悅!
另外,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例如:深圳的夏季經常會下暴雨,天空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一天,我們正在上著課,剛才還亮堂著的天空,頃刻暗了下來,如黑夜一般。教室里的學生坐不住了,他們知道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四十多雙眼睛已經不再關注課堂。此刻,我當機立斷,立刻停止了授課,讓學生觀察環境的變化,引導學生從天空暗下來——豆大的雨滴——粗條雨線——雨勢減弱,及周邊建筑物、樹木、操場積水等進行觀察,引導學生用四字詞語概括自己看到的景象,再指導學生進行片段描寫。這種即興的描寫,往往是學生喜歡并關注的。開放的習作題材,學生喜歡自然就能得心應手,習作也就水到渠成。
妙招四:開放自主評價
語文新課標中曾經提到:“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在習作評價課上,我把全班分為六個小組,讓小組成員相互鑒賞、評論,提出修改意見,這樣既發揮小組的積極性,也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文章,吸收更多的優點,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增長作文能力。但是,在此環節上,教師必須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讓學生泛泛而談,而必須指導學生扣住作文中的主題、結構、表現手法、詞句運用及錯別字等進行評改。
具體操作從兩方面入手
(一)學生分組。我把班級學生劃分為八大組(根據學生的匹配A、B、C等進行搭配),每六人為一小組,選一人為組長。組長擔任主持人的角色,并按照組員的能力,安排哪些同學負責找錯別字,哪些同學找好詞、好句,哪些同學修改病句等等。教師把作文本交叉發給學生,實行小組內交叉批改。批改完成要寫上評語并簽名。批改結束后小組內民主討論確定優、良、中、差四級,分別記為A、B、C、D。最后全部上交給老師,老師作最后點評。對于評定等級有異議者,可當即“上訴”至老師,由老師做最后裁定。
兩年實踐下來,這種作文交叉批改,一人改多篇、一篇多人改的批改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每位同學每次拿到作文本后,急于要知道其他同學作文情況,也要知道別人對自己作文的評價,這樣就大大地讓學生重視起作文,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每次作文的寫作動機,激發起學生的作文興趣,從根本上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二)及時評講。每次批改作文后,老師一定要堅持評講。并把寫得好的文章進行評讀,在評讀的過程中,及時點評。特別是文中的亮點,一定要肯定,將優秀的習作匯編成集。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隨之而來對作文的興趣也就大大提高。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文教學還需一個長遠的探索,它要求我們要多渠道、多角度地去開拓作文教學的層面,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關注生活。我希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的學生能真正成為作文的主人。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反復訓練,最終能讓學生達到樂寫、善寫。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文章例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總社,1983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蘭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