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雯
摘要:新媒體時代,公眾人物享有不同于常人的權益和位置及曝光度,不僅在權利的行使上被設限,在隱私權方面享有的法律庇護范疇也比一般公民小,自然很容易成為被新聞網絡暴力侵犯隱私權的對象。
關鍵詞:新聞自由;網絡暴力;公眾人物
一、公眾人物及其隱私權
(一)公眾人物
通俗的講,即是為公眾所知的人。從行為人的自愿非自愿的角度,公眾人物可分為兩種:自愿性公眾人物和非自愿性公眾人物。
自愿性公眾人物具備主觀能動性。平常的自愿性公眾人物如:文娛明星,網絡紅人等。因為自愿性公眾人物的這種主動性,判斷其隱私權是否被侵犯的標準,自然也就與普通人區分開來。
(二)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隱私權的這一論述產生于美國,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個體的與公共利益沒有關聯的權利。隱私權并非是絕對的,其保護人的范圍尺度,與人對社會公眾事務的參與度有關,參與社會公眾事務越多涉及越廣的人,所具備的隱私權相較于參與社會公眾事務較少的人也較小。
二、新聞網絡暴力侵犯公眾人物隱私權的具體表現
(一)新聞采訪侵犯隱私權
新聞采訪是新聞流程的重要環節之一。
新聞采訪的過程中,記者要做到不損害被采訪人的名譽,隱私等基本權利。而在此過程中,侵犯隱私權的行為主要有非法闖入民宅,暗訪,強行采訪等。
(1)非法闖入民宅。我國憲法和刑法表明公民住宅不受非法占據。
(2)暗訪。在媒介報道中,暗訪仿佛總是免不了與偷拍關聯起來。因為經由暗訪,能得到更多的有價值,真實直觀的消息,所以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作為新聞報道尤其是電視新聞報道的一種有力的方式。
(3)強行采訪。顧名思義是指在當事人明確表示拒絕采訪后,記者仍然繼續采訪行為。
(4)監視或竊聽。記者對采訪對象采取跟蹤監督,侵犯個人生活領域,或者在未經被采訪對象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對談話進行錄音,錄視頻等。
(二)新聞報道侵犯隱私權
通過新聞報道,新聞信息能夠被普遍施以流傳,因而新聞報道可以被認為是新聞流程中的重要一環。其行為主要體現在報道對私人的,未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的信息的披露。如:日記,住址,電話,證件信息,身體狀況,個人財產,性取向等。除了文字報道,非法偷拍的圖片,錄制的語音,視頻等也被視為新聞報道侵犯隱私權的一種方式。
三、新聞網絡暴力侵犯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風險防范
(一)新聞網絡暴力侵犯公眾人物隱私權風險防范的必要性
新聞網絡暴力侵犯公眾人物隱私權,不單對公眾人物的權益造成了損害,同時,這種侵犯公眾人物隱私權的風氣假使獲得普遍的傳播與學習,勢必對整個社會的“隱私觀”的異變埋下禍因,因此制定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勢在必行。
(二)新聞網絡暴力侵犯公眾人物隱私權風險防范措施
1.應建立健全相關的隱私保護制度
有了嚴謹健全的若干維護制度,法律法規作為前提,保護公眾人物隱私權之路才能開啟新的端點。
如果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的維護要求就只能是一種強烈的主觀要求而非法律明文規定禁止的。同樣的,如果單單是靠當事人,社會的聲討,就很難會有侵犯隱私權的懲處力度的保證,對隱私權的構成的損害也會持續不斷。
就現今的法律法規來講,我國并沒有特意框定與維護公眾人物隱私權的條文。但是公眾人物在自身法定隱私受到非法曝光并對自身造成不良影響時,可以參照憲法中有關隱私權的條文規定以及自身狀況采取訴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權利。
2.新聞從業者應具備良好的工作素養,嚴格恪守職業精神
新聞從業者應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去披露真實發生的事,而非為了個人或單位的關注度而去進行采訪。要把握新聞自由與個人隱私界定概念的不同之處。在現下信息時代,比起快速及時新鮮,新聞最注重的終究逃不掉真實性。記者在報道時,除了考量有無觸及侵犯當事人的法定隱私,也應該多甲斟酌用語,盡量從客觀角度進行報道,避免由個人情緒或者利益訴求造成的引導偏向,更切忌隨意編造假料蓄意抹黑公眾人物。
3.媒體報道應以公共利益為重
原則上來講,隱私應分為法定隱私與非法定的隱私。
并不是所有隱私都能算在隱私權內。個體或者公眾人物的某些隱私與公共利益相悖,涉及違法犯罪或道德缺失時,即算作非法隱私,其行為也自然不應該作為法律保護范圍內的隱私權。[1]
4.媒體應注意區分公眾利益與公眾興趣的界限,積極引導正確的思想
網媒的新聞報道屢次發生侵犯公眾人物隱私的情況,實際上與公眾的興趣有較大部分的關聯。當今世界屬于信息爆發的大數據時代,對于企業而言,信息便可謂是源源不斷的資本,把握住了信息就幾乎把握住了金錢;而對于普通公眾而言,信息除了是資本的來源,同時也是開眼看世界,獲得精神享受,挖掘自身興趣的一大工具。普羅大眾的對公眾人物消息的熱衷度,也促成公司特別是傳媒公司刻意去跟風捕捉相關公眾人物的消息,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2]
四、結語
新聞網絡暴力侵犯公眾人物隱私權,不僅是對公眾人物的正當人身權造成了損害,對公眾的法律觀念也造成了某些方面的侵蝕,在新媒體時代下,媒體應該嚴格遵循新聞職業準繩,恪守法律,有效謹防對公眾人物隱私權的侵犯,以造就和諧良好的網絡媒介大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滿榮.網絡暴力的形成機制及治理對策探究[J].蘭州學刊,2011(2):5-7.
[2]袁麗媛.試論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保護——從娛樂新聞的明星隱私報道談起[J].寧德師專學報,2008(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