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威
摘要:行政訴訟作為一種特殊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對話機制,其功能在于為利益與利益、權力與權利和權威(集中化)與權威(分散化)之間的對話提供平臺。因此,從廣義政治論的視角來看,行政訴訟也就具有了政治蘊涵。
關鍵詞:行政訴訟;對話機制;廣義政治;政治蘊涵
一、引言
為了使行政訴訟制度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們既要把握行政訴訟的目的,又要把握行政訴訟的功能,只有這樣才能認識行政訴訟的本質。行政訴訟就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對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并作出裁判的活動”。[1]370行政訴訟是解決糾紛的司法程序,在執行中,這種司法機制可能有客觀訴訟的作用,但其根本目的是在合法權益被侵犯的狀況下通過恢復性判決來矯正正義,使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保護。從法院的角度來看,《行政訴訟法》首先是法院受理并審理案件的一種法律依據,因此其功用性往往高于其目的性。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功用,并且也是其基本目的。[2]21-23由此觀之,行政訴訟本身既是目的又是功能。行政訴訟不僅是一種“民”告“官”的糾紛解決機制,更是一種對話機制,為原告(行政相對人)和被告(行政主體)提供了一個對話平臺,使他們由原來的對抗關系轉變為對話關系,實現了利益與利益、權力與權利之間的對話。由此,從廣義政治論的視角來看,行政訴訟也就具有了政治的蘊涵。
二、行政訴訟是利益與利益之間的對話
所謂利益,“在任何條件下,都是一種社會關系,或者通過社會關系表達人的勞動生存利益關系”,[3]142利益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以稀缺物質為其載體,二是從人的關系上表現出來”。[3]176隨著社會日益復雜化和不斷分化,人與人之間的利益也隨之分化。利益的分化雖然并不必然會帶來利益沖突,但由于利益的稀缺性以及利益主體的趨利性,不同利益主體在自利的過程中將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利益沖突。
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主體,行政主體理應代表社會公共利益,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這是行政主體被授予行使公共權力的前提條件。但由于不可避免的自利傾向,以及附著于普遍強制性權力的巨大資源,行政主體具有一種“化公為私”的內在沖動,從而成為獨立于社會和公民的特殊利益主體。權力的異化必將導致對行政相對人合法利益的侵犯與踐踏。另一方面,由于行政相對人較行政主體而言的相對弱勢地位,使得其在合法利益受到侵犯時與行政主體的平等對話幾乎不可能,為此,有必要“創建一種法律規則來解決沖突,這就是現代意義上的行政訴訟制度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5]50-5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使其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有權根據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首先,行政相對人在認為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利益時,有權依法向法院提請行政訴訟,要求其受到損害的利益得到補償;其次,行政主體則要向法院及行政相對人證明其行政行為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以表明其沒有侵犯行政相對人的合法利益。從某種角度來講,利益“存在于人們之間”,[6]143意味著表達、言說,也即一種信息的交流。《行政訴訟法》第31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基于該規定,行政訴訟中舉證責任的承擔者是行政主體,也就是被告。這一方面是因為行政主體相對于行政相對人而言處于強勢地位,其憑借單方面意志“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建立在充分的事實根據及法律依據基礎之上,‘先取證、后裁決是行政活動的基本程序規則起碼的要求”;[1]390另一方面,由于現代社會的復雜性,行政相對人要獲得越來越專門的知識以理解政府活動所涉及的復雜知識與技術的難度越來越大,加之“公眾對許多政治問題非常隔膜,以及普通公民……很難介入其中”,[7]166-167這一切都使得行政主體承擔舉證責任成為必須。因此,在行政訴訟中,行政主體通過承擔舉證責任,向法院和行政相對人證明其行為合理合法,取得法院和行政相對人的理解,而法院則為這種理解的達成提供了規則
體系。
三、行政訴訟是權力與權利之間的對話
“權力意味著在一種社會關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對也能貫徹自己意志的任何機會,不管這種機會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8]81也即是說權力意味著一種即便是遇到反對也能執行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權利則為這種可能性的實現提供了正當性基礎。權利意味著人們可以在一起生活的資格,即只要是一個“人”,就具備同其他人在一起生活的資格,亦即意味著具有權利。因為權利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權利,去生活就是去行動,無論是在公共領域的生活還是私人領域的生活,概莫能外。而權力就產生于在一起生活的人們之間,人們的共同生活是“權力唯一不可缺少的物質要素”。[6]158由此可以看出權利的本源性和權力的從屬性。
行政訴訟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通過司法權對受到行政權侵犯的公民權利的保護來為處于弱勢的公民提供與行政權展開對話的平臺并對行政權的強勢加以平衡,以使行政相對人在事實上具有與行政主體平等的地位。一方面,權利與權力的對話需要地位平等作為前提條件。“訴訟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被視為沖突在特殊空間的延續,沖突主體的訴訟行為是一種特殊的對抗方式。為了保證這種對抗不至受沖突主體的社會身份、支持者的人數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就必須賦予各方相同或者對應的對抗手段。相同的手段既指共同可以行使的訴訟權利,即各方可以同時行使的權利……也指某些共同的權利機遇”[10]60。在行政訴訟過程中,通過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平衡,使處于弱勢的行政相對人取得與行政主體相對等的地位,與行政主體展開有效的對話。另一方面,權利與權力的對話內容體表現為權力行使的主體、目的及結果三個方面,而這同時也是司法權對行政權加以有效制約內容。一是對權力行使主體的制約。行政法治的原則要求權力與責任相輔相成。從某種意義上講,權力也是責任。因此,確定被告時一定要證據充分,并通過司法機關的嚴格審查,從而真正體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性。
四、結論
廣義政治論認為,政治是對人的生存的利益的調控,或者說只要是涉及到人的生存利益的調控都具有政治的蘊涵。作為一種社會關系或者通過社會關系表達的利益是行政相對人提請行政訴訟的動因所在,而其背后所代表的權利則為這種動因提供了正當性基礎。行政訴訟作為既定體制范圍內的行政相對人維護自身受損利益的制度安排或者說作為一個的“紛爭”顯現的空間,即利益與利益、權利與權利得以對話的空間,因而具有了政治的蘊涵。
參考文獻:
[1]沈榮華.現代行政法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2]劉莘.行政訴訟是糾紛解決機制[J].行政法學研究,2009(3).
[3]劉德厚.廣義政治論——政治關系社會化分析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4]雅克·郎西埃.政治的邊緣[M].姜宇輝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5]胡肖華.行政訴訟目的論[J].中國法學,2001(6).
[6]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世界出版集團,2009.
[7]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M].曹沛霖等譯.東方出版社,2007.
[8]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9]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0]柴發邦.體制改革與完善訴訟制度[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