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繪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作為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新聞工作者,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刻謹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盼和囑托,守正創新,堅持民心所向,深入基層一線,扎實開展“走、轉、改”,切實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挖掘典型事例,發現感人故事,傳播當地好聲音,在新聞宣傳的神圣道路上留下鏗鏘足跡。
一、踐行“四力”,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牢記職責使命和擔當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執行宣傳思想工作、踐行四力的主力,首要的是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就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學習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提高政治理論水平,研究新形勢,適應新變化,推動宣傳思想工作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只有政治理論水平提高了,才能創作出更加富有時代意義、質量更好、價值更高、內涵更深的新聞作品,發揮宣傳思想工作的力量,把人民群眾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為黨和國家作出更大貢獻,為社會和諧、人民生活幸福做出應有貢獻。
當前,許多新聞媒體自覺把政治理論學習作為必修課,每周都要安排專門時間學習新時代新思想新精神。比如焦作廣播電視臺平時除了組織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等重大政治理論、精神之外,還不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精神,以及習近平致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的賀信等等。通過學習,提高記者、編輯政治理論水平,同時,把黨和國家新時期對宣傳思想工作的要求傳達給新聞工作者,讓大家不斷提升工作能力,為踐行“四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二、踐行“四力”,要不斷學習,緊跟時代步伐,打造過硬本領
美國資深媒體人肯·多科特先生著作的《傳媒經濟學——信息傳播的12種新趨勢》一書,詳細剖析了傳媒業發生的變化:從古老的口耳相傳,到紙質媒體報紙,到廣播、電視,再到今天病毒式傳播的網絡,越來越多的社交網站、主題網站、微博、博客、播客等多樣化選擇,成本更低廉、更生動、更有針對性,讀者選擇報紙、電視、廣播來獲取信息的比例越來越小。面對信息傳播方式的又一次變革,面對這些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積極應對。積極應對的途徑,就是適應新形勢,加快學習新技能,迎接新挑戰。
在傳統媒體時代,也許我們都是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采訪、拍攝、編輯、撰稿,樣樣精通。然而,當你的產品因為傳播方式的改變出現卡殼,你的受眾范圍縮小,進而生存可能面臨危機和考驗,新聞的價值得不到體現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價值受到影響,你還能做些什么?!面對飛速發展的時代潮流,新聞單位在轉型,新聞工作者更需要轉型,轉型就要強化學習,適應變化,重新定位自己的工作。
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全媒體記者。全媒體記者是指突破傳統媒體的思維界限,適應融合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于一身的新聞宣傳人才。新媒體時代,我們既要能寫、會拍,能夠把握新聞核心,同時還會利用視頻、動圖等多種要素,玩轉微博、微信等網絡傳播風格,才不會落伍。因此,我們要學會多種本領,“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信息傳播手段多樣化的年代牢牢把握傳播主動權。
要學會各種傳播新技術。作為廣播電視記者編輯,對電視采編技術有著良好的基礎,包括畫面的構圖,鏡頭推拉搖移的運用,畫面語言的編輯技巧,現場的同期聲采訪和節目錄制等。但是為新的傳播需求,記者還應學會制作DV、動畫、網頁制作、微博、微信、無人機報道等,學會應用方便快捷的工具和軟件,現場快速采訪制作播發新聞和短視頻,掌握了這些新技能,就初步具備了適應新形勢的能力。
要學會運用新聞聚合的思維。能夠根據各媒體的特點,利用手機和網絡平臺,迅速捕捉和挖掘受眾關注度高的新聞資源,熟練進行電腦、手機制作,靈活轉換文字和視頻,通過不同載體快速發布信息,并與受眾展開互動。
要學會多種語言風格的運用。既能夠運用規范的語言、正確的語法、嚴謹的措辭報道好嚴肅、認真的事件,又能夠運用調侃的口氣、不同的方言、流行的網絡詞語生動地表情達意、傳播新聞故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發的《美國是全球合作發展的絆腳石》,《觀察者》網同一時段發布的《康輝回應新聞聯播上熱搜,科普“懟”字正確念法》,兩個標題的鮮明對比,可以看出不同媒體語言運用的發布效果。
因此,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只有不斷學習新思想新技術新手段,練就過硬本領,才能為踐行“四力”、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踐行“四力”,要撲下身子,為民務實,創作高質量的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話中提到的“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做好宣傳工作的具體要求。有政治理論做保障,全媒體記者素質做支撐,撲下身子,深入基層,踐行“四力”,堅守理想,必然創造出高質量的新聞作品。
實踐出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增強腳力,就是要不斷深入實際,細致調查研究,傾聽人民群眾呼聲,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對媒體記者來說,腳板底下出新聞,好新聞是“跑”出來的,要多跑、多問、多想。只有增強腳力,貼近實際,深入田間地頭,深入工廠車間,深入機關單位,深入百姓之中,才會更好地挖掘出新聞礦產,找出富有時代氣息、感人至深、有影響力的好題材。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因此,練好腳力,是做好宣傳工作的第一步。隨著信息交流渠道的技術革新,一些記者憑借電話、微信獲取信息創作新聞,這種隔空取材的辦法雖然在某種程度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但不到現場,不能切身體會事件本身和采訪對象的感同身受,勢必不會創作出鮮活生動的新聞作品。
媒體是社會的“瞭望哨”。增強眼力,就是要練就一雙“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任何時候都能看清、看透、看遠。要有一雙政治慧眼,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大是大非面前不迷茫,旗幟鮮明,始終堅持正確方向,從而使媒體工作者的聲音能夠與黨和政府的聲音保持高度一致;要增強明辨是非的眼力,善于發現真善美,敢于揭露假惡丑,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同時通過輿論監督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貢獻力量。練就一雙“慧眼”,能增強媒體人的新聞敏感性,通過敏銳的新聞洞察力,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分析,能夠從平凡中見偉大,發現大美人生,從而使新聞更有價值,讓職業更有意義。
增強腦力,就是要善于思考,創新思維,綜合研判,提高認識事物本質規律的能力。看待任何事物,不要停留在表面上,要開動腦筋,要增強思考的深度和寬度。要勇于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創新思維,求異思維,多角度詮釋、使主觀認識更加符合客觀實際,對報道的新聞事件潛在的發展動態和方向能夠有科學的預見性,推動宣傳思想工作更好體現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增強筆力,寫好文章,是新聞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事實、思想,最終通過筆端呈現給受眾。因此,新聞工作者要練就寫作表達功底,用筆、用鏡頭,創作出一批高質量的作品,記錄黨和政府關愛民生的故事,記錄黨員干部敬業奉獻的故事,講述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故事……,用好作品感染人,引導人,教育人,啟發人,讓筆端有溫度,筆端有力量。
總之,在這個信息化快速發展和快速變革的時代,在這個人人發布、信息海量的年代,新聞工作者要學深學透政治理論,完善采編播發新技能,堅守新聞理想,讓自己成為胸中有大局、思想有深度、作品有力量的新時代合格的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