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男
摘要:本文立足當前傳統媒體的發展視域,圍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存在的價值及其相關問題、存在關系展開探究,供大家借鑒參考。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創新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義務教育改革發展,從多個方面增進優質資源供給,消除“大班額”,落實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使義務教育的發展邁向新的臺階。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傳統媒體在延伸傳統業務的過程中,聚焦家庭、學校、社會三項教育力量,打造全面的產業共生,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傳播教育思想,圍繞家庭打造教育結合體
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媒介,借助于知識的傳遞,來呈現不同的新聞事實。如今,打造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已經成為了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助力,也獲得了媒體行業的發展助力。
從根本上說,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也離不開家庭教育的輔助。因此在深化教育發展歷程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家長應該凝聚發展共識,讓現代教育的覆蓋面積更加寬廣。為此,廣大媒體應該立足自身實際情況,改進媒體傳播策略,將學校和媒體資源融會貫通,通過“家庭教育公開研討會”“家長公開課”等形式,讓教師了解學生在家里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和各項細節。為了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拓展現代教育的思想覆蓋范圍,媒體工作者應該通過微信、微博、短視頻等不同的思想傳播形式,積極宣揚先進的教育理論,從宣傳角度推動“家長進課堂”“教育公開課”等形式開展,讓家長能夠了解學習教育的實際情況。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融入課堂之中,使提升家庭教育的發展實效。
二、加強輿論監督,圍繞社會發展加速教育實踐
輿論監督作為新聞媒介的固有屬性,擁有對黨和國家各級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包括對其決策和行為監督。在現代教育的組織框架下,實現教育社會化需要借助媒體的力量,打破教育角色的局限性,通過強大輿論態勢,把學校教育納入社會這一龐大的體系之中,從而形成學校、社會共育共管的發展優勢。
首先,廣大媒體工作者要進一步優化社會環境,加強輿論監督對于教育政策的落實,公共教育行業的團結和政治局面,以強大的思想力量,來加速對教育部門的融合,廣泛發揮社會教育的多項載體,使學校教育能夠充分融入社會教育之中。通過網絡新媒體的轉型升級,在思想上逐漸成為教育部門價值傳播和輿論引導的重要突破口,通過設計校園門戶網站,發表相關教育軟文,從而實現多元化的信息推送,發揮媒體的社會化傳播作用。其次,媒體要引導教師做好角色優化,通過多渠道幫助教師樹立先進價值理念與文化思想,提高教師、學生雙方的綜合文化認知,使受教育者能夠在社會環境中得到應有的實踐和嘗試。讓學生通過深入社會實踐、挖掘各項信息,學到更多做人的道理,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獲得更多的收獲和成長。
三、宣傳主流思想,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目標
對于媒體來說,宣傳主流思想始終是推動媒體轉型升級、加速輿論引導的重要動力。只有科學的家庭教育才能夠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存在著一定的誤區。有的家長溺愛孩子、有的家長則過于嚴厲,這就導致學校心理教育的推進至關重要。借助于媒體信息的發展動能,通過審時度勢的教育主題宣傳,讓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目標,既要讓孩子“成才”,也要讓孩子“成人”。圍繞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社會不文明現象,開展一系列的主流價值引導,在家長、教師之間,搭建一個開放的教育環境,轉變發展觀念,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發展理念,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達成一致的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全方面發展,增進個性化教學。為學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打下堅實的而基礎。
四、深化政策指引,提升民主教育的傳播地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曾指出,要想凝聚更加強大的教育動力,其發展根本就是健全國家教師榮譽制度,豐富不同層次的教師榮譽。為此,廣大媒體工作者要在深化民主教育的過程中,積極聯通政府職能部門的教育舉措,圍繞專業、輔導員、班主任、鄉村教師等人群開展不同形式的人物訪談、主題采訪、教育故事征集等,以此提高民主教育的傳播地位,推進教育力量共生。創設一個和諧、自由的教育環境,實現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文化自由。
五、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推進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實現現代媒介的轉型升級,廣大媒體工作者應該立足自身發展職能,發揮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準確性”和新型媒體的“個性化”優勢,積極履行媒體傳播的責任和義務,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找準義務教育的各項根基,明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承擔的各項角色和發展使命。讓社會大眾能夠投入現代教育的浪潮中,促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夠獨立、自主、積極、創造性地從事各項實踐活動,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在輿論的引導下,保持團結一致的發展路徑。
參考文獻:
[1]張華.構建中國特色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系統的思路與策略[J].中國青年研究,2015(10):109~113.
[2]劉世宏.青少年的學校適應問題:家庭親密度、家庭道德情緒和責任感的作用[J].心理科學,2014,37(03):617~624.
[3]曹新兵.淺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的優勢[J].中國校外教育,2017(07):4-5.
[4]王海珍.結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保證學生成長成才[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z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