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怡
摘要:新型城鎮化是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做出的順應時代的決策,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生態倫理受到了巨大的挑戰。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進程,經濟與生態的矛盾日益顯著。由于我國過去以粗放型經濟為主,忽視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給生態帶來嚴重的危害。本文將以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紫金礦業發展為例,深入剖析上杭縣城鎮化發展的成果與困境,挖掘原因并尋找對策,探討新型城鎮化下的生態倫理建設。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生態倫理;水污染
一、背景
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正式出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上杭縣作為新型城鎮化的試點城市之一,金銅產業存在破壞生態環境的風險,發展產業和保護環境之間存在矛盾,在從“經濟本位”向“以人為本”的轉變中,如何科學、合理地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成為上杭縣能否順利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關鍵。
本調查以上杭縣為例,研究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生態倫理,依托縣情,立足實際,在科學發展觀統籌下,探尋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生態倫理問題,并試圖從中通過分析得出一些建議與對策。
二、上杭縣城鎮化生態發展現狀及問題
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自然再生產能力不協調。一直以來,由于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思想觀念的轉變,出于建筑或開發目,向自然的索取不斷增強。而小城鎮缺少合理、科學的技術和管理,在開發過程中索求無度,對自然產生了不可逆轉的破壞。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礦業開采造成水污染。紫金礦業“7·3”事件充分暴露了上杭縣企業在環境安全意識、項目設防標準、工程質量、企業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嚴重問題和隱患,給當地生活環境和企業生產造成極大影響。
生態倫理教育落后,保護壞境意識有待提高。礦山的開采本身無論是對于開采商還是當地居民都應該是互利共贏的行為,是一次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齊驅并駕。然而當地的居民很多對生態保護并無清晰的意識,生活廢水和垃圾未經處理便傾倒在河中。
環境保護壓力大。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發展新興產業造成多方面的環境問題,環境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成為各主體對于環境治理拖延和回避的一大托辭。2010年至2013年,紫金山銅礦濕法廠投入超過13735萬元,用于紫金山礦區污水處理系統和檢測系統的建設。
三、原因分析
經濟轉型期的困境。我國經濟發展仍處于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階段,位于“微笑曲線”的底端,由此產生的負外部效應帶來的成本并沒有納入到個人生產成本和經濟決策中,扭曲了社會資源配置。摒棄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是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出發點,通過環境保護政策使外部成本內部化,倒逼市場經濟活動擺脫低端經濟的特征,走出“ 微笑曲線” 的底部,實現高效率發展。
政府角色的偏倚。市場經濟發展追求的是高額的利潤,更多關注少數人的利益,而生態是多數人的長久利益,二者在當下仍處在較為矛盾的對立狀態。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很大程度上使政府在協調過程中有所偏倚。
企業社會責任的欠缺。企業營利性導致很難真正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保效益有機統一結合。生態治理正面臨這樣的困難:要高效治理環境問題通常需要投入較多的成本,在一個企業發展程度未達到一定程度時容易造成企業盈利增長緩慢等問題,因而投入大成本治理環境是很多企業拖延或回避的問題。
公民生態意識的缺乏。公民對于自身所處的環境認識不足,在生態保護的參與度與踐行度方面也不甚理想,法制觀念與維權意識仍然留有大片空白需要填寫。在上杭縣,很少有民眾主動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而很少有意識的采取保護措施。
四、對策與建議
1.堅持保護生態倫理的原則
企業要主動承擔保護生態的責任。資源開發與節約利用是產業基地持續發展的保障。上杭縣是全國金銅產業基地的建設,需要注重資源開發的實效,堅持節約利用的原則,建立健全長遠發展的保障機制;積極推動企業參與國內外銅礦資源開發、再生資源拆解基地建設,提高再生銅資源利用水平,不斷增強產業基地持續發展的原料保障能力;需要依靠技術進步,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節約利用,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集群建設。
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體系。在生產過程中加強監督,注重從根源上減少污染排放,按照“穩定一塊,恢復一塊”的方式,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做好植被恢復工作,采用“分層治水、截短邊坡、土壤改良、植物選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并舉的快速植被恢復技術,對廢渣、尾礦邊坡等進行綜合整治。同時作為大規模的產業,可從多方位入手,貫徹落實相關制度,逐步形成資源利用最大化、污染廢物減量化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體系。
2.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和相關制度
狠抓能源管理制度落實與經濟責任制考核工作。圍繞節能目標開展各種主要耗能工藝、設備定額核算和淘汰更新機電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落實國家資源節約及綜合利用、環保產業、節能減排政策措施,按照“配套、節約、環保、高效”原則,嚴格項目篩選、準入,重點發展投資強度較大、容積率較高、建筑系數較密和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稅利、低污染、低能耗的項目。
政府與企業合作共建生態文明。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雖說從宏觀調控轉成以市場為主要調節機制,但很顯然有很大一部分問題僅依靠市場的作用不不足以解決的。針對于上杭縣的有色金屬開發,可銅礦防洪責任制度等,政府和市場皆有責任共同治理環境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3.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公民環保意識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預防環境污染、節能降耗減排注入管理方針,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始終秉行“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環保理念。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兼顧生態,以人為本。
開展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全員環保意識。民眾始終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只有當民眾的環境意識提高了,一切生態保護措施才有落實到位的可能性。對于民眾來說,舉辦環境保護日活動,例如組織環保管理知識培訓班、舉辦“生態環保 普法宣傳”大型活等形式不失為喚起和保持民眾環境意識的好方法。
五、小結
新型城鎮化的過程是人類社會向現代文明的過渡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國目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民眾的資源意識、生態保護意識仍然很不完善。生態倫理觀的不同導致人類行為的差異,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生態倫理面臨諸多困境。要實現城鎮化建設向“以人為本”的轉變,一改過去經濟發展為本位的主線,需要付出的努力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