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弦
一、自媒體與高校網絡輿情
以“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視頻、新聞客戶端)為代表的自媒體在近年來迎來了蓬勃發展。不同于傳統公共媒體,自媒體具有信息接收的自主性和信息傳播的自由性兩大基本特征。自媒體的飛速發展和鮮明特征給高校網絡輿情工作帶來巨大挑戰,也不斷推動著網絡輿情工作思路與工作方法的積極變革。網絡輿情的正確引導和積極應對考驗著高校管理者、輿情工作者、宣傳部門的新媒體素養和輿情應對能力,高校網絡輿情工作逐漸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陣地。
二、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指出:“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要有鮮明的政治導向,要加強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1]文件明確將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納入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疇,明確了網絡輿情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間的密切聯系。有學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環境和成效,與高校輿論引導工作有著越來越密切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可認為,高校輿論引導工作己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這一論斷同樣說明了高校輿情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互補關系。在此基礎之上,本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論視角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各主體進行分析,進而歸納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論中,思想政治教育常見要素有主體、客體、環體、介體、內容、過程等。這一點與高校網絡輿情基本要素極為契合。
第一,在輿情主體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高校網絡輿情主體有非常大的一致性,其主體都是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識,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主要內容在于收集、監測進而影響高校學生在網絡上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其根本目標在于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避免被社會不良思想和錯誤思潮所誤導,幫助高校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在輿情內容方面,因高校網絡輿情事件而產生的網絡爭端通常聚焦于意識形態、制度建設、政策法規、道德評價、社會思潮、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修養。而直面現實熱點問題、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則。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網絡輿情工作在內容主題上有所契合并相互補充。
第三,在教育過程方面,網絡作為高校學生除開教室課堂和課外課堂的“第三課堂”,是高校學生開展自我教育,學習專業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培養思想政治素養的重要渠道。網絡對高校學生的隱形教育作用不容忽視,是對高校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網絡輿情事件的有效處理、積極應對和正確引導,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道德品質、職業觀念、人生追求的良好塑造。
最后,在教育環境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精神環境。輿論環境是其中精神環境的重要內容。”[3]構建和諧、清朗的網絡輿論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環境的保障,也是網絡輿情工作的目標。和諧清朗的網絡輿論環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而污濁腐朽的網絡輿論環境也必然會對高校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三、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特征
自媒體有別于其他媒體,其特征主要突出在“自”上面。自媒體的“自”不僅體現在信息接收的“自主性”和信息傳播的“自由性”,還可以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播客體的“自我性”。在自媒體時代,通過算法推送等技術手段,信息發布和傳播者可以為每一位用戶提供“私人定制”的信息服務以滿足其個性需求。自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就在于它的個性化和平民化,這使得輿情信息不再被少數媒體人和決策者所壟斷,使得作為傳播客體的用戶更加“自我”,不受約束。
(二)傳播過程的“自助性”。傳統信息傳播模式是“一對多”,由媒體機構單一、單向傳遞信息,自媒體的出現讓傳播過程趨向于“多對多”的多向傳遞。信息發布者像自助餐廳的廚師一樣依據“客戶”的個人喜好、口味等因素向接收者推薦信息。信息接收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有用信息并接收。
(三)傳播效果的“自覺性”。這里的“自覺”指的是一種有自我意識的狀態,不受他人行為和語言的刺激和誘導。輿情事件經常出現的“反轉”,讓網民逐漸認識到新媒體素養的重要性。只有能夠準確辨別信息的真實性以及虛假信息背后的目的性,才能正確分辨輿情信息的性質和類別,進而遏制不良信息的病毒式傳播。網絡輿情傳播的效果取決于網民的“自覺性”。
(四)行業規范的“自律性”。自媒體因其入行門檻低、操作簡捷便利、行業缺口較大等原因獲得了快速發展,同時,也可以看到自媒體的行業規范并不健全。由此,自媒體上的虛假信息、網絡謠言層出不窮。這種情況下,自媒體的長遠發展就需要建立有效的行業規范和行業標準,讓所有自媒體從業者和普通網民實現集體“自律”。
(五)傳播速度的迅捷性。自媒體的傳播速度遠高于傳統媒體,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加快了這一進程。迅捷的傳播速度不僅大大滿足了新聞傳播的及時性,實現了信息交互的即時化,同時也大大縮短了輿情生成、擴大、高潮、消退的反應時間,給輿情監測與應對帶來了挑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社政[2000]10號.
[2]顧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認識和新目標—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20.
[3]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報社,200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