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亮
摘要: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對于其未來的發展是有巨大的幫助的,對于小學學生來說,其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父母的教育和所生活環境的影響之外,道德與法治課也起了極大的作用。對于農村地區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學時需要將地區特色、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開闊思維,采用多樣化的方法來進行教學,避免局限于固定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內影響教學質量。本文對開展農村小學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做了介紹,并分析了如何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希望能夠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法;創新
一、開展農村地區小學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但是在城市現代化如火如荼進行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注重農村地區小學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與城市地區的學生相比,農村地區的小學學生由于在生活過程中經常會面對父母外出打工的情況,導致農村地區的小學學生性格普遍更加內向害羞,不善于和別人交流,更不樂意在上學過程中積極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農村地區小學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得學生養成開朗的性格,敢于在學習過程中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表達出來就成為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需要注重解決的問題。
與城市家庭的小學學生家長相比,農村地區小學學生的家長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這也就導致其相應的思想品德素質并不高,而上文提到,對于學生來說,其思想品德水平直接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因此農村地區小學學生面臨著思想品德教育學習環境本身就比較差。舉例來說,相較于城市,農村地區的小學學生家長會更加推崇暴力以及金錢的作用,比如說農村地區的家長會告訴自家的孩子在別人欺負你時,需要用暴力的方法來進行回擊,同時在自家孩子面臨著較多的家庭作業時,家長由于短視讓孩子幫自己干農活,會編出很多理由來和孩子一起欺騙教師,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思想品德很難讓人滿意。而學校作為農村地區小學學生學習的樂土,需要承擔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
另外一種情況是當前很多農村地區的學生,其家長都外出打工,而這些留守學生的監護人通常為學生的爺爺和奶奶,這些監護人基本上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處于一個文盲或半文盲的狀態,這些監護人只注重對學生衣食住行上的滿足,而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對現有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創新
2.1調動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
近些年來,一些教育專家認為,在開展農村地區小學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時,通過設置一些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完善的教學內容,并讓學生對課文內容中的情節進行表演。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對這節課程的教學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深入的對課文的內容進行理解和學習,更好的理解課文的深刻思想內涵,將教材內容帶入到生活當中,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并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遠大的世界觀,并努力為之奮斗。舉例來說,在進行《我們的校園》這節課程的學習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來進行上臺表演,讓學生對自己眼中的校園進行描述。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不再是教學活動的被動接受者,這對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2.2通過辯論的形式來對學生的判斷能力
在對農村小學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品質教學時,除了要對課本的內容進行教學外,還需要開展一些活動來對教材內容進行引申,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的豐富。通過對我國城市地區以及西方國家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城市地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多采用辯論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并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能力。因此,農村地區的思想品德教師需要對這種教學方法進行學習,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適時地開展一些辯論,讓學生通過辯論的方式來對一些道德理論問題進行解決,并實現對其口才的培養。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通過辯論的形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并且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會積極地進行一些資料的搜取,這對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
2.3課堂教學和課外指導相互統一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時,需要對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的內容以及意義進行明確。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向學生明確哪些行為和思想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并向學生講解正確和錯誤的原因,而在課外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恰當的時機來對學生結合實例來講述為什么有的行為是正確的,而有的行為是錯誤的。對于農村兒童來說,由于其性格較為內向,因此農村的學生往往不會十分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對于學生日后的發展不是很有利。在學習《愛心的傳遞者》這節課時,教師通過對課程內容進行詳細的描述,讓學生認識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句話的真諦,并且鼓勵學生從小事做起,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同學或者老人需要幫助時,就伸出援手進行幫助,做到課堂內外行為一致。
三、結語
綜合全文,對于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加強其思想品德教育不僅能夠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還能夠讓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避免目光短淺、不愿意奮斗等情況的出現。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課程,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課程的重要性,并對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創新,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采用辯論等新的課堂模式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高惠玥,郝敏.四川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及其對策[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08):118-120.
[2]雷敏.淺談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31.
[3]張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法創新談[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0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