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宏
摘要:人工氣道氣囊管理是機械通氣中重要的一環,而氣囊套管的應用易產生相關并發癥,其產生因素眾多,多是氣囊與氣管黏膜之間的壓力有關,其次是壓力監測、導管型號、體位、護理操作及醫護人員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氣囊壓力監測和管理顯得愈發重要。國內外多名學者研究結果表明為臨床護理提供了實質性指導方法,以減少機械通氣的并發癥。現將國內外對氣囊引發并發癥的影響因素及對策進行綜述,為臨床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工氣道氣囊;氣囊壓力;誤吸;氣道黏膜損傷;影響因素
07年國外更新氣管導管的使用指南,而我國也加強對各級醫院重癥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及機械通氣等救治,但對應用氣管導管后的相關并發癥及危險因素的認識仍有不足。2014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吸治療學組也制定了人工氣道氣囊的管理共識[1]。也顯示氣道損傷、狹窄、出血、呼吸機相關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等并發癥與氣管導管氣囊應用相關。臨床中大多數醫護人員對氣囊護理無意識,醫源性所致的氣道狹窄發病率也在增加。因此,優質的氣管導管套囊管理是人工氣道護理的重要環節。本文就人工氣道氣囊并發癥的相關影響因素及對策作一綜述,旨在為臨床提供有益的指導,現報道如下。
1.氣囊壓力監測方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1.1指觸測壓法::以觸摸貯氣囊的飽滿度為標準,此方法護理操作依從性高,準確率低,高年資醫護人員憑經驗用指觸測壓甚至不測,導致氣囊出現過度充氣現象而損傷氣道,此方法目前為臨床淘汰。
1.2最小閉合容量技術:研究發現其氣囊壓力估算的方法簡單,卻易受護理人員的主觀經驗、知識層面的影響,使實際的氣囊壓力遠高于專家推薦的氣囊壓力,此方法與指觸法之間無差異,且操作程序煩瑣、用時長,在臨床很少使用。
1.3氣囊壓力表監測法(CPM):推薦采用專用氣囊測壓表監測氣囊壓力能直觀、準確顯示氣囊壓力,優于以上其他方法。目前我國,王春紅[2]研究應用注射器、三通、氣囊測壓表三結合調整壓力的充氣法,使氣囊充氣的量與氣囊的壓力之間的變化變得可視化、可度量;減少了經驗充氣的盲目性,縮短了操作時間,減少了調頻次數,延長了氣囊壓合理范圍的有效持續時間。尚明升[3]等發明應用人工氣道氣囊、10 ml 注射器、醫用輸液三通閥、一次性壓力傳感器套件型號(BIOTRANS Ⅱ)、PHLIPS MP30心電監護儀及壓力板塊的連接,在監護儀上實時連續動態反應氣囊壓力,設置氣囊高低壓報警限,及時發出警報提醒護理人員進行動態調。該法操作簡單、取材方便、并提能高護理人員執行力。
2.相關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2.1體位
每個人的氣管軟骨環都有細微的差距,氣管內形狀的解剖學也會不同,使不同患者在同一體位下氣囊壓力也有一定差異。小兒的頭部與頸部位置改變也可導致氣囊壓力增加。研究發現半臥位 30°氣囊壓力最低,與氣管壁表面接觸壓力較小,著力點分布均勻;因此推薦臨床上使用半臥位 30°的體位。
2.2護理相關因素
輕微的體位改變也是導致氣壓傷的潛在危險因素。吳彥爍[4]等研究表明在吸痰、翻身、口腔護理及吞咽時氣囊壓力會出現短暫性升高,瞬間的壓力升高可能會誤導護理人員對氣囊壓力的準確判斷。建議在操作結束15min后選擇患者安靜狀態下觀察氣囊壓力并進行調整,以免增加漏氣和誤吸的風險。
2.3呼吸末正壓通氣(PEEP)
機械通氣模式以及呼吸參數的不同,使氣囊與氣管壁的密封性有變化;氣道吸氣壓峰值也顯示氣囊壓力大小的變化。呼吸機氣道峰壓超過30cmH2O報警時,提示氣囊壓力可能過高。因此,建議在調整呼吸機參數或通氣模式后再重新校正氣囊壓等。
2.4醫護人員因素
國內醫護人員對氣囊的壓力及其監測方面的知識尚欠缺,對氣管插管氣囊壓力管理的重視不足,監測氣囊壓力不規范,需加強氣囊壓力相關知識的培訓。推薦培養呼吸治療師(醫生或護士)進行呼吸治療工作,負責機械通氣及維持正常氣囊壓力,可以更好的管理氣囊,包含整個機械通氣[5]。
2.5監測時間
相同的研究,結果卻不一致。有結果顯示短時間內放松氣囊也改善不了氣道黏膜血流情況,反而容易導致微量誤吸、嗆咳甚至窒息。實驗研究,4小時測量氣囊壓力無改變,6小時后開始下降。楊維[6]等采用持續氣囊壓力控制能有效減少誤吸發生率,間接降低VAP發病率,縮短機械通氣的時間、ICU住院時間。
3.小結
本文綜述國內、外研究結果表明,為預防氣管插管后的并發癥,讓氣管插管的患者能有遠期獲益,人工氣道氣囊管理是危重病人氣管導管護理的重要內容。在臨床護理工作,應重視氣囊壓力管理制度,加強醫護人員關于氣囊壓力、氣囊護理知識的培訓,培養專業呼吸治療師負責呼吸治療工作,需完善氣囊壓力檢測器配備,縮短氣囊壓力監測的間隔,充分考慮患者的危險因素,及規范護理操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吸治療學組.人工氣道氣囊的管理專家共識(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4,37(11):816-819.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4.11.006.
[2] 王春紅.注射器調整壓力充氣法在人工氣道氣囊充氣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8,25(5):137-138
[3] 尚明升,李珊,高延秋,等.人工氣道氣囊壓力持續監測裝置的研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8):196-198.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7.18.109
[4] 吳彥爍,宿桂霞,尹彥玲等.4種臨床因素對人工氣道氣囊壓力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 . 2017,52(08):934-937
[5] 王偉鐘,周堯英,嚴一核,人工氣道氣囊壓力異常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8,20(3):468-470
[6] 楊維,鄔敏志,黃海英,等,持續人工氣道氣囊壓力控制對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