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姍姍
摘要:隨著建筑施工技術的發展以及建筑材料的更新,建筑工程的質量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和進步。混凝土施工流程簡單、強度大、安全性高,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活動當中,混凝土是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是建筑結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關鍵技術的限制以及混凝土質量通病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會導致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的現象。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施工單位應該加強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技術管理,降低混凝土結構產生裂縫的現象。
關鍵詞: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控制技術
1導言
近年來,我國現代工程建設規模日益擴大,建筑結構形式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人們對建筑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凝土材料作為重要的建筑材料,其缺點為抗拉強度低、韌性差等,這些特性導致裂縫問題頻發。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建筑工程質量問題投訴中,90%以上都為建筑混凝土裂縫問題,因此如何做好混凝土結構裂縫處治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充分了解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產生原因的基礎上,針對當前發展情況,提出了相應的處理措施,以期為有效解決混凝土結構裂縫問題提供一份保障。
2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的成因
2.1施工材料的問題
①干燥收縮裂縫。當水泥加水攪拌后會不斷的凝固,當水泥硬化后體積會不斷減小。而混凝土毛細孔縫中水分的不斷蒸發導致其出現收縮。由于每種混泥土都有著有屬于各自的干縮值,混凝土的干縮值為0.04%-0.06%;水泥砂漿的干縮值為0.1%-0.2%。當混凝土干燥后的可拉伸值極低,這也是造成混凝土出現裂縫的原因之一。
②混凝土膨脹裂縫。水泥中含有很多氧化鎂,其遇水后的體積會不斷的增加;水泥中存在很多游離的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會促使體積不斷膨脹;水泥、外加劑中含有大量的堿,其與活性硅進行法學反應就會增加混泥土的體積;混凝土在高溫條件之會加快鈣礬石的分解,而在常規條件下的鈣礬石就會不斷膨脹直到破裂。
2.2建筑設計結構問題
當前對建筑結構導致的裂縫分為兩種:其一是裂縫問題不在合同規定的范圍之內,那么設計人員可按個人想法對建筑結構進行設計,此時設計要求也可按照需求不斷調整,如此一來就已出現結構裂縫。其二是合同對于建筑結構裂縫有著嚴格的設計標準,且對裂縫的寬度有嚴格的要求,如果設計人員并未對建筑結構進行合理的設計,必然會增加結構裂縫的出現概率。
2.3施工工藝問題
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對于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技術操作規定,若在混凝土起模澆筑、堆放運輸、構件制作、拼裝吊裝等施工過程中都能夠嚴格按照技術規范進行施工,便能夠為建筑結構的質量提供堅實的保障,否則便會因此而出現嚴重的裂縫問題。
2.4混凝土維護不到位
混凝土結構需要經過良好的養護才能保證施工的質量,若不能在良好的環境下進行維護,或不能對混凝土結構進行有效的密封,那么混凝土結構經過風吹日曬后就會出現收縮變形,在經過多年的累積便會形成裂縫。
3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的控制
3.1控制混凝土材料質量
混凝土建筑材料的選用,需要嚴格遵循相應的設計標準與技術規范,禁止采用質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以避免產生混凝土結構裂縫。混凝土工程所使用的鋼筋材料,需要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在材料進場時,進行抽樣檢測,禁止不合格的材料進場。水泥材料的選用,需要做好材料質量控制,控制好水化熱的程度,避免由于溫度應力導致結構裂縫產生。混凝土材料骨料的選用,要盡量采用堿含量在0.6%左右的材料,避免由于骨料質量導致混凝土材料整體質量受到影響。
3.2控制混凝土施工質量
3.2.1混凝土攪拌
在混凝土攪拌階段,需基于工程需要,合理選用攪拌機。可選擇強制式攪拌機,保證混凝土的拌和效果,可以將裝料容積控制在攪拌機物理容積的1/3~1/2之間。需要根據混凝土類型來控制攪拌時間,如果為輕骨料混凝土,則需要較長的攪拌時間;如果混凝土的坍落度較大,則攪拌時間較短。
3.2.2混凝土運輸
混凝土攪拌完成之后,需要及時運輸,并保證混凝土均勻,避免混凝土離析現象的產生,避免混凝土水泥漿流失或混凝土初凝。如果在運輸過程中已經出現混凝土離析現象,則需要進行二次攪拌;如果在運輸過程中出現了混凝土初凝,則禁止將該混凝土材料應用于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卸料時,要求控制好自由落差,將其限制在2m的范圍內;做好溜槽運輸的坡度控制,避免溜槽坡度超過30°;控制混凝土材料移動速度,限定在1m/s的范圍內。
3.2.3混凝土振搗
混凝土的振搗工作,需要明確具體的振搗范圍,并保證振搗的均勻性與密實度,避免出現過振及漏振現象。振搗時,要保證混凝土無下沉、無氣泡,并開始泛漿。振搗棒的使用,要按照垂直振搗、快插慢拔的方式,避免混凝土振搗中留下空隙,振搗時間限定在30s左右,避免由于振搗時間過長混凝土分層離析現象,導致混凝土質量受到影響。混凝土振搗時,要禁止振搗棒與模板、鋼筋及預埋件相接觸,模板附近的混凝土振搗,應在振搗同時在模板上用木錘輕輕敲擊;存在密集鋼筋與預埋件的位置,可以采用鐵釬進行搗實。通過混凝土振搗工作,避免混凝土材料分層離析而導致的混凝土構件斷裂或者裂縫問題的產生。
3.2.4混凝土養護
完成混凝土澆筑之后,要做好混凝土養護與拆模工作。養護時間應在混凝土澆筑后的12h之內,將混凝土覆蓋密實,并灑水保濕,可根據不同的混凝土養護要求進行。一般拌和有硅酸鹽水泥的混凝土,養護時間在1周以上;摻入緩凝性外加劑,養護路時間在2周以上,采用與混凝土拌和階段相同的水,在混凝土材料表面覆蓋塑料布。如果是地下室混凝土結構,可以對混凝土進行柔性防水保護,并回填三七灰土;如果為地上混凝土結構,應當做好混凝土保溫,避免由于溫度差過大導致的溫度應力及溫度裂縫。
4結語
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的控制,可以從混凝土材料質量控制、混凝土構件結構設計與混凝土施工三個層面入手進行討論,并且在實際的混凝土建筑設計中,嚴格遵循科學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法,保證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也需要基于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按照技術應用規程進行施工作業,做好混凝土養護工作。
參考文獻:
[1]黃德樟.淺述房屋建筑現澆混凝土施工與防裂縫控制技術[J].福建建材,2013(1):66~69.
[2]田志翔.建筑結構混凝土控制裂縫技術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4):51~52.
[3]徐大榮.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控制的技術分析[J].中國科技投資,2016.(11)
(作者單位:河北加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