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國的媒體行業取得了重大發展,媒介間的融合,為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中國電影的發展需要引入助力,加強和網絡的互動發展,探索中國電影發展的新途徑。本文基于媒介融合的背景,對中國電影的發展進行相關的研究,分析其和網絡互動交流的可行性,探討二者之間互動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媒介融合;中國電影;網絡;互動發展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媒介融合的時代。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體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為了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優勢,傳媒行業開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適應媒介融合的發展需求。尤其電影行業,加強和網絡的互動融合,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電影行業的發展。未來媒介融合的趨勢必然會更加快速,面臨著變幻多端、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電影行業如何充分利用網絡,加強和網絡的互動融合,是電影行業當下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難題。
一、媒介融合對中國電影產生的影響
媒介融合,推動了中國電影的產業升級。具體來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電影出現了新的創作主體,新的創作題材以及新的發行方式。新的創作主體,主要體現在基于大基數的網絡用戶群體,他們成為現階段中國電影的主要觀影觀眾,通過他們的喜好來促進了新的創作主體的出現。如郭敬明的《小時代》,這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粉絲群體帶動了觀影消費。新的創作題材,主要體現在媒介融合下,創作題材更加多樣化。媒介融合時代前,電影題材主要是依靠創作者獨立制作創作而成,是較為傳統的創作方式。媒介融合時代下,多樣的題材都被搬上熒屏,如綜藝節目類型的大電影、游戲改編的電影、網絡IP改編的電影。新的發行方式,主要體現在傳統的電影發行主要依靠電影院線排片發行,觀眾看電影是需要去電影院觀看的。媒介融合時代下,電影的發行除了電影院,還可以在網絡平臺,觀眾可以通過手機、PC等終端進行觀看。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電影和網絡互動發展的意義
(一)電影營銷渠道增多,受眾更廣
媒介融合背景下,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更多的營銷渠道,電影可以在更多的平臺進行宣傳和播放,通過電影院線和網絡平臺的兩個渠道播放來獲取收益。同時,對于偏好不同的觀眾而言,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觀看。另外,電影在網絡平臺播放,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群體。而且,電影在網絡平臺上播放,可以吸引廣告主進行廣告投入,增加電影的附加價值。另外,媒介融合背景下,為原本小制作成本、無法上院線的電影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時,對于一些對電影有興趣的人才,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學習電影,并參與電影相關的實踐。
(二)為電影的制作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持
媒介融合背景下,膠片式的中國電影轉變為數字化的中國電影。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為電影的制作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持,一定程度上節約了電影的制作成本,以更為先進的技術創作優秀的電影作品,極大的提升了中國電影的觀賞體驗。
(三)多渠道資金流通
媒介融合背景下,市場主導的電影行業模式更加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推動了電影投資多樣化的發展,使中國電影有更多的可選擇性,推動了中國電影的發展和進步。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電影和網絡互動發展的有效策略
第一,加強二者之間技術的融合。數字電影是現階段中國電影的主要制作方式,經過技術的發展和實踐,我國的數字電影制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電影應當加強和互聯網之間技術的共享,以降低電影制作成本、放映成本,促進電影的廣泛傳播,從而推動電影的穩定發展。
第二,加強內容的融合開發。電影行業的核心在于內容。媒介融合背景下,應當加強內容的融合開發,創新電影題材,嚴格對待電影內容,確保故事情節的邏輯性、開放性以及延續性,從而引起觀眾的關注,讓其產生共鳴。第三,加強電影觀眾的融合開發。不論是電影,還是網絡,都需要考慮到觀眾、用戶群體的特征,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基于大基數的網絡用戶群體,中國電影要加強網絡電影觀眾的融合開發,去思考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吸引觀眾,通過什么樣的制作來激發觀眾的觀影心。第四,加強終端的融合開發。基于現階段智能手機用戶越來越多,互聯網發展越來越迅速,中國電影想在互聯網浪潮中取得進步和發展,就需要加強和客戶端、終端之間的合作,將電影以另一種形式授權給平臺,通過客戶端平臺來播放電影,從而來推動電影的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電影的發展面臨著非常大的機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電影想取得穩定的發展,就需要創新自身的創作、營銷等,加強和網絡的互動發展,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為電影的發行提供多樣的渠道,為電影提供更多的觀眾群體,為電影提供更多的附加收入,從而來推動電影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牛嘉瑩.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中國電影營銷傳播對策研究[J].科技傳播,2019,11(12):99-100.
[2]李雅薇.互聯網+主導下中國電影產業鏈的變革[J].國際公關,2019(05):17+19.
[3]郭楊.媒介融合下的中國電影發展探究[J].戲劇之家,2018(3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