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明霞
摘要: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創造社會的主體,也是社會精神的塑造者和傳承者。新時代的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如何讓他們擁有健康體魄、高尚人格、平和心態,不僅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對傳統儒學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學習,加強大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增強對社會、對他人、對自然的認知和責任。既體現了“大學之道”、“中庸之道”等傳統儒家倫理,更突出了新時代的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以人為本;和諧發展;人文精神
《大學人文基礎》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的品性達到博雅的高度,給學生的心靈進行洗禮。此門課程重在傳達人類至高的心靈境界,如:人文精神、博雅、自由、平等、民主等等。在教師的悉心教導和教師言行舉止的感染下。讓同學們看到中國的現實社會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讓同學們找回個性,丟棄追從;敢于用自己的言行爭取自由和民主,哪怕是因此而被冷眼相對。只有通過自己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所爭取的。那時溫暖的陽光將鋪灑大地,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精神成人。在我國大學人文教育的缺失與重建日益成為眾所關注的話題時,這顯然是一門集思想性理念讀物、學識性概念讀物與常識性交流讀物于一身的與眾不同的教程。我們更有必要探討什么是大學的理想與理想的大學。如果同學們明白真正的大學文化指向的不是物質欲望與滿足,不是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每個學生的靈魂成長。到底什么樣的大學人文教育方式與內涵才值得我們去傳承?到底什么樣的教育理想、自由精神、價值積淀、社會關懷、公民意識才值得我們去學習?這樣問題的答案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德國著名教育家廉·馮·洪堡曾這樣強調大學的靈魂在于學術自由———“高校的生存條件是孤寂與自由”,“惟有通過對學術的研究,與科學的交道,對整體世界的反思,才能培養出最優秀的人才”。
正如尤西林教授所說,“大學是現代人文精神制度性建設和生產的母體”。好的大學本來就應該是在對知識原理的追求和對道義價值的堅守這兩個基本方面培養大學生,而這又恰好構成了知識分子的基本品質。但當大學本身成為權力主導下盲目擴張的受害者和自我膨脹的怪物,當大量本來只夠格稱為專業學校的機構洋洋得意地宣揚自己的本科身份,當原本可以專心鉆研學問、努力自我實現的學生和大學教授被迫成為大專生和技能師傅,大學精神的載體終于蕩然無存;當一個低端的人才市場迫使絕大多數的人面臨重復性的、機械性的、高度專業化的、泯滅人性的就業壓力,當這種壓力制約了大學生的自由、尊嚴、好奇心與興趣,那些本應在相對超脫的環境中繼續培養的人格和學術品格也終于只能成為空中樓閣。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見所聞的種種所謂“大學”其實已經與值得學生驕傲的大學教育漸行漸遠;真正的大學人文教育之關鍵其實并不在于在學校里教給學生什么,而是在于讓學生們在未來離開校園后還能繼續學會堅持什么、相信什么、追尋什么、懷疑什么,還能保持著某種獨立的、自由的、批判的、創造的精神規范。
《大學人文基礎》這門課程主要講述了傳統儒學的思想道德文化,以及這些思想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影響。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如:在學習中,讓同學們知道誠信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一個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說過“民無信不立。”誠信是每個人心中的美德,是一種品質,在我們這個人文社會,不管在哪一個方面,都要講究誠信,誠信是福,一個擁有誠信的人不管在事業方面,還是在生活方面都會取得成功,所以誠信是一個人最為重要的一項方面。一個人只要講誠信,別人才會贊賞他,尊重他,親近他,在有困難時才會幫助他。否則,人們將不會信任他。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一個守信用的人往往會被他人所接應。誠實需要勇敢和謹慎,信用需要堅持和完善,只有做到這樣,自己才能完完全全的是誠信的人。“信”源于“誠”,“誠”又因為“信”而更顯真摯。中華民族的文化中“誠信”占有很大的比重。流放溆浦的屈原,放牧的蘇武,捐軀的文天祥用他們的行為證實了對祖國的誠信。設計建設紐約摩天大樓花旗大廈的謝方里教授向世人證實了這一點。當他發現大廈的設計存在漏洞,大廈可能在狂風中被折斷時,他毅然向市政當局提交了調查報告。一切的榮譽、金錢、掌聲都似乎離他遠了,但他卻在廣播中發出了真摯的話語:“我不乞求原諒,只求大廈能盡快加固。”平凡的話語感動了平凡的人,由于謝方里的誠信,他的工程師生涯得以延續。這才誕生了牢固性最強的世貿中心。對于我們大學生而言,在同學之間的交往,在師生之間的交往中,你在摧殘誠信的時候,也在不斷拉大你與他們的距離,使他人難以再次信任你。中科院林德宏教授說,世界上最長的路是心路,如果彼此爾虞我詐,互不信任,心與心之間就隔著崇山峻嶺;世界上最短的路也是心路,如果大家都以誠相待,開誠布公,心與心之間就近在咫尺,沒有隔閡,人類社會就會和諧相處。社會上確實存在不誠信的現象,但是這股不正之風不應該在大學校園里蔓延,不應該被我們這些追求完美的大學生沾染。在《大學人文基礎》這門課中,再一次接受了心靈的洗禮,為誠信做人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名大學生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然后朝著這個目標去不懈奮斗。這是一門提高自我修養、道德情操的課程,它給同學們樹立了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學習儒家思想、道德、文化,有利于提高和培養我們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讓我們以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步入社會。習總書記告誡我們青年大學生“青春是用來奮斗的,而奮斗本身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我們有很多人在大學的校園里迷茫了。這些人之所以迷茫,歸根結底主要是沒有遠大的志向和為之奮斗的明確目標。沒有人生的目標,只會停留在原地。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會變得慵懶,只能聽天由命,嘆息茫然。想不讓機會就這樣溜走,不叫青春就這樣逝去,只有靠志向和理想沖出迷茫的漩渦。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永遠漂流不定,只會到達失望、失敗和喪氣的海灘。成功者總是那些有目標的人,鮮花和榮譽從來不會降臨到那些無頭蒼蠅一樣在人生之旅中四處碰壁的人頭上。人文基礎課程,是文史哲的入門,旨在蕩滌學生心靈,觸動其精神內核,拓展其思想境界;而年輕人真正的成長,是讓“精神成人”成為自我的內化和提升。不知道有多少成年人能無愧地宣稱自己具有“一個正直、平衡的現代人的精神基礎”,但在權威旁落、英雄失寵、小丑登臺、靈魂缺席、肉體狂歡的時代里,當純潔和天真沒有成形的孩子們在歧路上找不到方向時惶然張望、面對激烈變故時無所適從,我們很有必要讓他們誠實地面對過去的篇章。讓他們擁有懂得了愛的心情,讓他們沿著自己的人生走下去,直到未來。
好的人文教育,應該是從身邊點滴小事、境遇與信息中獲得的生活經歷、生命體驗和精神力量,是我們的個體尊嚴、社會契約、民族認同所在,是我們當下所容身的世界的合理性、法統性與公正性的題中之義。同時,在學習大學人文基礎過程中,也培養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豪感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因素,是指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精神、價值取向、現實狀況、未來發展等表示高度認同、充滿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的情感。從這個角度說,《大學人文基礎》這門課程,不僅僅是因為你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一個合格的成年人,更是因為你想成為一名真正的知識分子、一位真正的公民、一個真正將人類歷史進步的價值譜系內化為自身德性的“精神成人”。
參考文獻:
[1]馬臻榮.大學人文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黃寶強.大學人文基礎[M].同濟大學出版社
[3]丁冬.大學人文[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4]徐一周.大學人文[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