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卿 陳思思
摘要: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高校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企業自有人才的學歷教育,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校企合作;用人單位;人才;就業
為了適應新形勢教育的發展,更好的加強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培養適合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并且全面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對促進職業教育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高專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內涵
高職,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結合,它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等階段。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省級政府根據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為主, 結合招生能力、就業狀況等綜合情況,確定年度招生計劃、招生辦法、專業設置等,指導畢業生就業,同時保證教育質量、規范辦學秩序和改善辦學條件等。
模式(Pattern)其實就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模式是一種指導,在一個良好的指導下,有助于你完成任務,有助于你作出一個優良的設計方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會得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校企合作是大中專院校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大力提高育人質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線實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舉措,其初衷是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它與產教結合、訂單培養、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有著極深的聯系。
二、校企合作教學現行模式和意義
(一)目前國內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四種。如下:
1、學院引入企業模式
將企業的部分生產內容在校園內進行建設, "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訓"同步進行。這種模式解決了兩大問題,一是解決企業辦公場地不足,二是解決學校實習實訓設備不足,真正做到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獲得"產學研"相結合的多贏途徑。
2、工作和教學相結合、工學交互。如河北某高校在2007年校外實訓實施方式:(1)工學輪流制
把大二大三同專業的學生,按年級分為2-3組,一組去企業勞動或接受實際培訓,其他組在學校上課,按學期、學季或按月輪換;(2)全天勞動、工休上課制:企業全天聘用學生,頂班工作,利用工休時間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通過總結工作經驗和課堂記錄、討論、講座等方式把學習和勞動的內容聯系起來,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系統的課程,到企業去是技能提升訓練。
3、校企互動式模式
企業向學校提供實習基地、設備、技術、原料、業務,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定,并指派專業人員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如河北某高校傳媒學院,邀請北京知名電影電視制作公司的企業優秀管理者或技術人員比如說后期制作到學校授課,促進校企雙方互聘,優秀設計師帶著時下熱播電視電影案例走進學校給學生授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收獲技能訓練,練就了學生過硬的本領。
4、“訂單”式合作
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讓學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前就完成對未來職業發展的合理規劃,為學生就業創造機會,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競爭的意識和能力,學生畢業就是人才就業。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平行、實習與就業交叉,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教育實施。這種合作針對性強,突出了職業技能培訓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培養出來學生適應性強,就業率高,就業穩定性好。這是一種初級的合作模式,一般在中專院校運用的比較多。
總體來說四種模式的結合為校企合作模式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是高校與企業(社會)雙贏的模式之一。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高校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企業自有人才的學歷教育,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意義
通過高職院校多年的校企合作實踐證明,"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是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優勢,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徑。校企雙方互相支持、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科技、經濟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為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人才的提供保證。 校企合作也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公益事業,是貫徹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益實踐和重要舉措。同時在努力探索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同時,更需要加快完善法律規章,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與義務,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持續發展,提高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四、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從近幾年各大院校企合作的工作經驗中可以看到,眼下校企合作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國家在相關文件中對校企合作的鼓勵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校企合作的進步,但是在職業院校和用人單位沒有給出鮮明的約束辦法,國家給出的校企合作有關的制度上應完善到立法層面。
在校企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深切體會了企業在合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大多數的裝飾公司和企業沒有考慮建立長遠的人才戰略意識,只是為了滿足一時的市場和設計用人需求,臨時抱佛腳,主動性不強。學校很被動,培養多少人,什么時候培養,完全根據企業需要,學校沒有主動權。解決企業人才緊缺的有效途徑,企業應從長遠發展戰略來考慮,主動營造環境和提供條件,與學校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
總之,在政府的引導下,教育加入企業管理形式將企業優秀人才和有效企業管理請進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來開展校企合作不僅是職業學校與企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為高職高專畢業生找到理想的就業崗位,為企業輸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對于崗位人才的培養、發展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托斯頓·胡森、T·內維爾·波斯爾思韋特主編.國際教育百科全書.第6卷,貴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2頁.)
2、查有梁.教育建模式[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頁.
3、姜大源.論德國職業教育專業的職業型模式[J].職教論壇,2003年第10期.
4、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