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燕
摘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斗,前赴后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遍及三湘四水的武裝斗爭,對中國革命的勝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各階段武裝斗爭所呈現的湖南獨有特征,所蘊含的湖湘精神,對黨史研究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實踐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啟迪。
關鍵詞:湖南 ?武裝斗爭 ?階段特征 ?當代價值
湖南是中國革命重要策源地,紅色基因富集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斗,前赴后繼,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遍及三湘四水的武裝斗爭,對中國革命的勝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各階段武裝斗爭所呈現的湖南獨有特征,所蘊含的湖湘精神,對黨史研究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實踐無疑影響重大。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南武裝斗爭的階段特征
1.大革命時期工農運動蓬勃發展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不久改為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中共湖南早期組織在社會宣傳、工農運動及師范教學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從此,湖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隨著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的開展,逐步建立起工農群眾武裝,武裝斗爭蓬勃發展起來。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推動下,湖南工農運動與北伐戰爭匯成了巨大的革命洪流。湖南工農運動推動了北伐戰爭的勝利發展,北伐戰爭的勝利又促進了湖南工農運動的高漲和群眾武裝的普遍發展。至1927年5月,全省凡是成立總工會的縣都建立了工人糾察隊,用繳獲的槍械武裝起來的農民自衛軍常備隊達4.5萬人,至于手持梭鏢、馬刀的非常備隊(亦稱梭鏢隊)更是布滿山鄉,不計其數。[[1] [2] [3] [5] [6] [7]湖南省軍區編.《湖南軍事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版第18、23、25、26頁][1]湖南以群眾武裝為骨干的空前的人民大革命,猛烈地沖擊著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和各種封建宗法勢力,引起了國民黨右派的恐懼與仇恨,之后的馬日事變嚴重地摧殘了湖南的黨組織和工農群眾團體,是湖南的大革命由高潮走向低潮的轉折點。
總體說來,大革命時期,湖南武裝斗爭一方面在實踐上有建樹,表現在湖南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盡管因為反革命政變且敵我力量懸殊,武裝斗爭遭遇挫折,但湖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積蓄革命力量,堅持革命。另一方面,在探索革命理論方面有所突破,毛澤東在這一階段的兩篇著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是代表。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星火燎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湖南是中共領導的工農武裝起義的重要策源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失敗,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軍隊的極端重要性和“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道理,發動秋收起義,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之后,湘贛、湘鄂西、湘鄂贛等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代表著中國革命發展的正確方向。
土地革命戰爭初期,中共湖南省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領導各地發動第二次全省武裝暴動。影響較大的有寧鄉溈山暴動、長沙灰日暴動、石門暴動、湘東醴陵暴動、安化二月撲城、平江二月撲城等。這些武裝暴動雖然失敗了,但它充分表現了湖南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不畏強暴和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與堅定的革命信念,并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為后來湖南武裝斗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五次大規模“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被迫長征,在湖南境內的紅二、六軍團繼續與國民黨軍隊周旋,發動湘西攻勢,開辟了以永順、大庸、桑植為中心的湘鄂川黔根據地,建立了湘鄂川黔軍區,進一步擴大了紅軍和根據地,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之后的通道轉兵是紅軍長征初期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軍事事件,它打亂了敵人的部署,把數十萬敵軍甩在湘西,初步扭轉了紅軍長征以來的被動局面,為中國革命絕處逢生創造了條件。
回看整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可以說,湖南的黨組織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10年間犧牲黨員群眾達數十萬人,[2]但也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革命處于低潮的時候,湖南境內這些農村根據地的創建,以及在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等方面的成功實踐,不僅為各地起義部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樹立了榜樣,并且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從此,中國革命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
3.抗日戰爭時期的浴血奮戰
抗日戰爭時期,湖南從戰略后方很快變為正面戰場的最前線,全省軍民同仇敵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戰。為什么是艱苦的?有內因也有外因,殘暴的日軍在湖南制造了營田、廠窖等慘案,發動細菌戰和毒氣戰,對湖南軍民犯下了滔天大罪,日軍的暴行罄竹難書,日軍的喪心病狂增加了抗戰的難度,這是外因。內因是國民黨的片面抗戰政策,其表現一方面是消極抵抗,文夕大火就是證明;另一方面是制造摩擦,平江慘案就是血淋淋的事實,我新四軍留守處十幾個干部慘遭殺害,同時,在平江的紅軍家屬及其他革命分子被殺者不下千余人。內外因交疊,致使抗日戰爭時期湖南軍民的斗爭極其艱難、慘烈,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從正面戰場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中國軍人在湖南人民的支援下,在湖南先后進行了3次長沙會戰、常德戰役、長衡戰役和湘西戰役等6次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大型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與此同時,為了策應正面戰場作戰,新四軍第五師第三分區組建江南挺進支隊,于1943年12月進抵華容桃花山,建立石(首)公(安)華(容)抗日根據地。1945年3月,以八路軍第一二〇師第三五九旅組成的南下支隊(后稱國民革命軍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進軍湖南,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南下支隊在湘東北、湘中、湘東南艱苦轉戰半年時間,與日偽軍展開了數十次英勇戰斗,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鼓舞了湖南人民的抗日斗志。[3]
在中共湖南地方組織的領導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影響與推動下,湖南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由湖南人民,主要是中共黨員、青壯年農民和國民黨軍政回湘人士等,在自發的分散的斗爭基礎上,逐漸走上有組織、有領導的斗爭。各地組建了數十人至上千人規模不等的幾十支抗日游擊隊、自衛隊,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4]湖南各族人民的抗日游擊斗爭,規模雖然不大,但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日偽勢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
抗日8年中,湖南軍民抗擊數十萬日軍多次大規模的進攻,對全國戰局起了重要作用,為奪取全民族抗戰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8年中,全省有200多萬多青壯年應征應募,參軍參戰。[5]三湘兒女浴血沙場,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4.解放戰爭時期民主運動和游擊武裝相得益彰,助力和平解放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地下組織、民主黨派、社會進步人士、人民游擊武裝以及起義軍政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民主運動和游擊武裝相得益彰,助力了湖南和平解放。
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悍然發動全面內戰后,湖南軍政當局大舉“清鄉”、“戡亂”,肆意征兵、征糧、征稅,積極參與和支持內戰。在省工委領導下,湖南各地工農群眾和青年學生開展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1947 年南京“五二O”慘案發生后,首先是湖大學生“五二二”反內戰大游行,各學校學生積極響應。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農民群眾發動“抗征、抗糧、抗稅”斗爭,[6]這些民主運動開辟了與國民黨斗爭的第二條戰線,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
這一階段,中共湖南省工委還先后在全省各地組建了2萬多人的游擊武裝,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遍及三湘的武裝起義,匯成了人民游擊戰爭的滾滾洪流,威懾和動搖了國民黨在湖南的統治。1949年6月,游擊武裝解放桂東、汝城、安化等縣,并于人民解放軍入湘以后積極配合作戰,終于迎來了湖南和平解放。
8月4日,程潛、陳明仁率部通電起義。5日,人民解放軍進入長沙,長沙和平解放。[7]之后,二野、四野主力部隊乘勝追擊,消滅了退到湖南的白崇禧部和宋希濂部,至1949年底,湖南除綏寧、古丈縣城(次年解放)外全境解放。到1950年12月底,湖南人民配合人民解放軍,將湘西地區的土匪全部肅清。至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南武裝斗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湖南武裝斗爭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遍及三湘四水的武裝斗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對新時代人民武裝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啟迪。
二、湖南武裝斗爭的當代價值
1.抓好新時代人民武裝工作,必須發揚黨管武裝優良傳統
縱觀近代湖南的武裝風云,無論是耒陽陽大鵬、新寧雷再浩、李沅發等領導的各族人民和會黨的起義戰爭,還是太平天國在湖南長達幾個月的戰斗;無論是湘軍的輝煌、敗落還是辛亥革命前后湖南革命黨人的取義成仁,由于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呈現出一種無序、自在的狀態。歷史告訴我們,黨的領導,是湖南武裝斗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保證,在中國,一切離不開黨的領導。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我們黨是靠武裝斗爭起家的。在黨的領導下,湖南人民武裝工作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積淀,留下了許多寶貴經驗和優良傳統,形成了包括雙重領導、雙向兼職、會議、活動、述職、報告、保障、考評等一整套比較完備的黨管武裝長效機制。新時代,抓好人民武裝工作,最根本的一條是,堅持黨對人民武裝工作的絕對領導,繼承發揚黨管武裝優良傳統,確保人民武裝堅決跟黨走。
2抓好新時代人民武裝工作,必須抓住國防后備力量的建管用環節
沒有人民武裝斗爭的勝利,就不可能有人民政權的建立;沒有人民武裝工作的繼承發展,也不可能有人民政權的持續鞏固。不同的歷史時期,廣大民兵和預備役部隊官兵等國防后備力量積極參加和支援地方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和新農村建設,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生力軍作用;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優良傳統,在抗擊自然災害和執行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了鐵拳頭作用。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的職責義務,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重視,各個部門、行業支持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抓住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建管用環節,注重“建”的標準,健全“管”的機制,規范“用”的范圍,讓國防后備力量在新時代發揮應有的作用。
3.抓好新時代人民武裝工作,必須發揚湖南人的硬骨頭精神
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是在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點燃的;秋收起義、平江起義、湘南暴動、桑植起義等,無數革命先輩舍生忘死、向死而生;在湖南這塊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斷腸將軍”陳樹湘的壯懷激烈,留下了“半床被子”的魚水深情。可以說,一部湖南共產黨人的歷史,就是為民族謀解放、為人民謀幸福而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的歷史。[[8] 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湖南日報2018-08-08][8] 湖南人的硬骨頭,鑄造了萬眾一心、敢為人先、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的湖湘精神,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視察時曾深情地說:“湖南人杰地靈,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都誕生在這里,我們要弘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風范,增強廣大干部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做好各項工作。”進入新時代,湖南這樣一片紅色熱土,我們要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講好湖南故事,詮釋湖湘精神,抓住湖南武裝斗爭的“根”和“魂”,把“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干什么”等問題弄清楚,把湖南人的硬骨頭精神領悟好、賡續好、傳承好,在追根溯源中讓湖南武裝斗爭的紅色基因薪火相繼、代代相傳,把老一輩為之奮斗而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今天,我們重溫湖南武裝斗爭的光輝歷程,是為了牢記湖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的豐功偉績,發揚湖南人民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更好地開展現階段的武裝工作,為鞏固基層政權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