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法史中一旦提及館閣體,書者多加以詬病,大多認為其追求烏、方、光,結體均勻千人一面為一大弊端,使書風失去藝術趣味和風格。如此的書法意象是為當時政治服務的特殊字體,所以館閣體的盛行多側重于當時的實用性。隨著當代小學書法教育的普及,有關書法教育的種種問題也在社會上展開激烈討論,本篇文章將在剖析清代館閣體形成的原因中反思當代小學書法教育的部分問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意圖為當代小學生學習書法究竟追求實用性還是追求藝術性等問題而尋找答案。
關鍵詞:館閣體;中小學生;書法教育;實用性
一、清館閣體因實用而興盛
自明永樂、正統年間,楊士奇、楊榮和楊溥先后入職翰林院和文淵閣,書寫了大量皇帝的詔書誥命,當時稱為“博大昌明之體”,亦稱“臺閣體”(所謂“臺閣”,亦指尚書,引申為官府的代稱),后由士子之間廣為臨摹,到清代這種流行于“館閣”的用于科舉考試、政府修書等,這種標準統一的文字稱為“館閣體”,清時也曾出現善館閣體的書家因書寫精美而備受統治者賞識恩寵。而今對于“館閣體”的認識,大多研究者認為其字體以飽滿的點畫、烏黑的墨色和均勻的結體為特點,認為館閣體限制了人們的創造力,阻礙了書法的發展,甚至構成部分書法家書寫的弊病。然而館閣體在當時的實用價值也如后世對它的詬病一般巨大。對于當時的大清王朝而言,這樣統一方正的書寫顯然對其統治起到積極的作用我們肯定館閣體的書寫風格確實對當時政治有幫助,也不否認館閣體對于書法的發展的負面影響,但本文暫且先討論清館閣體在當時的實用性這一范疇。具體實用性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館閣體用于維護清王朝統治
館閣體用墨濃重,結體方正,大小一致,點畫粗細均勻,章法上也沒有大起大落,節奏平穩,可謂“中正平和”,這正體現了清統治者在文化思想上的抑制和壓迫,同時也是清朝政治上的需要。
(二)館閣體用于科舉考試
清初的科舉殿試中書寫是一項評論試卷好壞的極其重要的標準,乾隆二年,丁巳科殿試將第四名定為狀元的原因就是:“策語字畫俱佳,可謂第一。”在品評同等水平的內容時,以書寫佳者為上。可見館閣體寫的精妙在考試中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這樣的書體雖缺乏藝術性趣味但均勻的點畫和結體足以保證試卷少出錯誤,甚至不出錯誤。干凈整潔的同時也使閱卷者方便閱讀,賞心悅目。
(三)館閣體用于繕寫公文、謄抄書籍
清時期大興文字獄,書寫官方正統文字更不能因字的一點一畫而引來殺頭之罪,館閣體烏黑、方正、光潔,機械的書寫猶如當今的印刷字,就如今天看我們的印刷字同樣也是黑色、方塊、整潔的特點。所以館閣體這種方整的文字最符合官方要求。
(四)館閣體用于官吏仕進
寫字的水平也與官吏的仕進有很大的關系,清初,在銓選官吏時非常重視書寫水平的考核,清朝的翰林官是為天下士子所追求向往的,而選拔考核翰林官的一大標準就是館閣體的書寫,甚至錄用與否都取決于館閣體的書寫水平。清后期,對官吏仕進的書寫考察標準更加嚴格。館閣體要求字跡端莊工整,正如當代中小學生在語文考試中要求的卷面分,往往書寫工整的作文成績都會比同等水平的高一點。
二、由館閣體引發的對小學書法教育的思考
館閣體出現的必然性和其發揮的巨大實用性我們不可否認。同樣在今天,學校依然倡導“學寫規范字”,對于規范字的定義我們大眾普遍認為是規范、整齊的方塊字,通過書寫規范整齊的漢字正人品樹正氣。從書法進課堂政策頒布實施以后,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開始重視書法這項傳統文化,但在學習書法時,我們無法避免有些學生對書法興趣較小,甚至因為學校的要求而被動學習,有小部分學生會誤入館閣體一般的歧途,以“規范字”的要求來認識和學習毛筆書法。通過分析館閣體從中思考有兩個方面:
(一)對書法藝術認識不足
狹義上說,書法藝術即為書寫的藝術,另一方面也是造型的藝術,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瑰寶。學習書法不僅僅是發揮其本身的實用性,同時書法藝術也是藝術的一種,如果過于講求書寫實用性,僅用工整端莊作為書寫追求,那么易出現館閣體般極端的書寫弊端,限制了書法的創新發展。
(二)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矛盾
當用于溝通和記載的文字上升為藝術的時候,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兼具的。藝術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不是敵對的,講究在實用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化。我們不否認館閣體的實用價值,同樣也不批判中小學生寫好規范字,書寫端正、整潔。但學習和書寫書法作品時,不能一味追求方正的楷體字,我們應尋根溯源,認識書法風格,陶冶情操,學習和培養書法風格趣味,才能更全面深刻的學習和繼承中國這項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結語
館閣體在其當時所處的年代有實用性,但其實用性大大超過了藝術性,阻礙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從而誤導了書法學習者。今天的書法啟蒙教育預示著未來書法的發展方向,在扎實基礎的同時釋放天性,不要讓規范系統的啟蒙方式禁錮了創造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