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邦虎
摘要:通過自己大學到研究生的學習,并結合自己在學習和實踐中的一些成果 和心得體會,中國畫作為我國幾千多年的傳統繪畫,有著悠久的歷 史。談到國畫中的水墨人物畫,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時期都有著 諸多不同的見解。就當下而言,時代的進步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和思想觀念,水墨以及用線、筆墨、節奏等具體元素和畫法有了新 的探究,以求水墨人物畫被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在中國繪畫史上,人 物畫是出現最早的畫種。中國繪畫的開始應以人物畫為起點,迄今 發現最早的繪畫作人物同樣有新的變革和發展,戰國的《人物御龍 圖》和《龍鳳人物畫》帛畫就是以人物為主要內容的繪畫作品。筆 墨的探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新的時代要有新的語言來表達,這 并不意味著拋棄傳統,而是在此基礎上繼承和創新。個人見解更多 追求筆墨的創新以及對生活的感悟,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 句話就說明了此道理,從生活中吸取營養。注重筆墨的運用和造型 的精準,是繪畫的不二法門,必須遵從的準則之一。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淺談我對水墨人物畫的些許體會。
關鍵詞:水墨人物畫 創作 筆墨 意象
引言
在傳統與當代之間,人物畫的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對于近期創作也是面臨著諸多問題,創作的構思,題材的確定和搜集,都 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探索,接下來一一介紹我創作的具體思路和感受。
水墨人物畫的感受
中國畫中的人物畫歷史悠久,蘊涵深厚,對于學畫的人應該先了 解前人的繪畫技法和熟悉其中之規律,掌握前人之法是非常重要的, 學古通今,像今天卓有成就的大師們都是習古人之法,融現代之精神。 水墨人物畫從五代的石恪、宋代的梁楷、明代吳偉到清代的閔貞、黃 慎、任伯年等人之后,到 20 世紀 30 年代徐悲鴻引進西畫造型,加之 蔣兆和藝術實踐,已與古代的水墨人物畫有很大的區別,在人物造型 上有本體的推進。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從歷史中探索,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畫家屈指可數,可見在人物畫領域有著很大的創新 和發展空間。 中國畫中特別是人物畫對造型要求當嚴謹的,造型中又分具象造 型,這是一個難點,作為一位繪畫者沒有一定的造型能力是很難有所 前進的。在我創作中,途中就遇到很多問題,構圖、人物造型、筆 墨、色塊等等,都通過深思熟慮的考慮和研究,特別是對人物的造型上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很多功課,每個人物之間的關系、頭、手、腳 的刻畫都要做認真仔細的研究。錯一點就會影響到整體之間的關系。
創作素材的搜集
古人云: “外是造化,中得心源”、“師古人,師造物”。畫家通不斷的積累基本的繪畫技巧和創作素材,外出考察也是一種實踐過 程,在此過程中將知識、技巧和實踐結合在一起,同時也是另一種再 創作的過程。人物形象想要真實、生動形象,并且能夠打動觀賞者, 那么平時生活中的寫生積累是離不開的,通過寫生可以對筆墨語言進 行錘煉。總而言之,寫生只是一個過程,是搜集素材的一種方式,同 時可以讓畫者通過自己的創意,把生活中實際存在的自然形態轉變為 藝術形態,而且要有自己的獨特藝術思想,生活與藝術緊密相聯系來。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從生活中挖掘信息從而找到適合于 自己的藝術語言,一幅優秀的作品出現,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辛酸和 汗水。外出考察積累素材對于每一位畫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課,沒有外 出實踐對景寫生的經歷,而整天在小屋子里學習是很難有所突進的, 再來看前人們的經歷,哪一個卓有成就的畫家不是經歷過對大自然的 探索和研究而成的,這對后人起到了一個積極的帶頭作用。
人物畫創作的過程
對于人物創作的整個過程來說,可以說是道路曲折啊,從一開始的構思、料準備、素材搜集、實地考察、稿子的完成等等都布滿艱辛,每一個階段都必須認真 對待,否則都會功虧一簣,就像一場沒有銷煙的戰爭。我的水墨人物畫創作,先是素材的搜集,需要用大量時間出去考察、采風,搜集具有地方特色的相關素材,進行寫生訓練并且和當地人進行交流,了解關于地方習俗、歷史文化、服飾文化等相關的知識,充分的了解地方文化,反映現實生活。然后 就是準備材料,確定材質、尺寸。創作中每一個人物動態神情都要做仔細考究,對造型要求很高,繪畫中一切事物的表現都是離不開造型的,筆墨的藝術表現,藝術形式的構成,每一個人物形象的細節把控,都必須經過反復的推敲和探索。最后是筆墨語言的運用,在正搞上墨之前,一定要胸有成竹,在下面做大量的練習,臨摹具有代表性的 一些大家作品,如蔣兆和、李伯安、陳鈺銘等是我較為喜歡的畫家,多學習他們的人物造型、筆墨表現技巧和藝術造詣,對自己藝術創作有很大提高,每一筆一劃都要用心盡可能做到精益求精,只要長時間堅持下去,相信自己的進步會非常大。
參考文獻
[1]王靜 :<<中國名畫>> 萬卷出版公司 2007
[2] 康定斯基 :<<點線面>>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1
[3]楊振熙 :《李伯安畫集》 河南美術出版社 2005
[4]劉治貴:《閱讀梵高》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6
[5]洪再新 .中國美術史. 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