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發 馬丹瑩 鐘志照
摘要:通過對客家傳統工藝的發展現狀分析,發現客家工藝的發展與傳承存在諸多不足,在客家傳統工藝中運用新技術,以新的表現方式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對客家工藝將會從多個層面觸發其現實價值。以信息可視化為基礎,對客家傳統工藝進行現代化的設計表達,讓歷史融入現實,重塑客家傳統工藝,煥發新的生命力,以實現文化脈絡的有效延續與發展。
關鍵詞:客家傳統工藝;繼承與發展;信息可視化;現代化
信息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各種技術手段充斥在市場環境、科學研究和文化藝術的工作中。信息可視化技術在文化藝術研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客家傳統工藝作為客家文化的內容之一,利用可視化、數字化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表達,比傳統的紙張布帛的記錄與傳播形式更為直觀,用戶對信息的認知與理解更加的多元化,可以從視聽甚至觸的多通道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可以利用新技術對傳統工藝進行活態傳承和發揚,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再設計再創造過程,為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揚提供可借鑒的方法和經驗。數字化文化遺產保護是超出現實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地理、物理的限制,在新的社會發展階段從“物質導向”轉變為“信息導向”,以數字化信息為基礎,把現實的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場服務拓展到超越時間、空間的更加廣泛、深入的信息服務。信息可視化設計有助于對傳統文化的信息進行深入理解、管理和傳播等。
客家文化是漢民族體系分支創造出來的燦爛文化,客家傳統工藝反映了客家先民優秀的生產智慧,其傳承下來的工藝具有較高的生活意義和藝術價值,它反映出了客家先民在特定生存條件與范圍下對生活的態度、文化的創造、社會的現實、政治的脈絡以及經濟的發展歷程,將激發現代客家文化發展的新機遇。客家傳統工藝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信息的可視化有助于保護、繼承和發展客家傳統工藝,可以對客家文化進行再創造,為中華文化的夯筑添磚增瓦,有助于客家地區的文化藝術和經濟發展,可以提升客家地區人民的文化藝術水平和生活質量。
一、客家傳統工藝信息
(一)信息的理解
社會發展到二十一世紀,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呈現出多維度的發展。各種可視化、可聽、可觸可感的信息充滿世界,有圖形、文字、影視、游戲、網絡等等。信息在古代,我們一般稱之為消息,在拉丁語系中多用“information”表示,日本則多用“情報”來描述,臺灣一般用“資訊”替代。但是在古代也出現了信息的詞語,如南唐李中《暮春懷故人》詩:“夢斷美人沉信息,目穿長路倚樓臺。”宋時陳亮《梅花》詩:“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1]”這里的信息都是指的一種消息或者音信等。“信息,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形態或運動狀態,也是事物的一種普遍屬性,一般指數據、消息中包含的意義,可以使消息中所描巧事件的不定性減少”。信息應該包含世界中的一切事物,指事情的存在方式、運動狀態和特征等,包含了視、聽、觸等感官感知的事物,也包含了人的意識作用產生的觀念、知識、精神等一切事物的總和。現代社會被各種信息所包圍,利用大數據對各類信息進行存儲和保護,便于人們對歷史有清晰的了解,對當代有充分的把握,對未來更加準確的預測。特別是傳統文化信息承載著歷史,保護于當代,發展與未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有效的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創新。
(二)客家傳統工藝
客家人在南遷過程中,從北方到南方,氣候與地理等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客家人為了適應新的環境和生存條件,迫不得已對生活器皿、居住條件等作出了適應性改變,形成了具有客家文化特征的傳統工藝。客家民間工藝美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客家傳統工藝是指源于生產實踐,并通過經驗的積累不斷傳承的,旨在解決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物質性生存問題的知識、技能、技藝和技巧[2]。主要有制畫、剪紙、手扎、竹制、木制、藤棕草編、造紙印刷、皮制、雕刻、陶瓷等工藝。
客家傳統工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客家先民對認知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重要手段,是人們對生活方式的價值取向,表現出了人們對生的態度與追求,是客家人對美好生活愿景的現實體現。客家傳統工藝一直激勵著客家人不斷總結社會實踐,轉化為可傳家傳世的工藝,同時后生的客家人繼承傳統又勇于創新,也對地區上其他人群帶來深遠影響;客家傳統工藝這樣一種載體在如今雖已不是先進生產力,但始終發揮著凝聚祖國各地及海外客家人的作用;客家傳統工藝薪火相傳,有著南遷客家人的堅決果敢,也有著扎根當地篳路藍縷心酸苦楚,還有著融入地方的和諧友善,有著重大教育意義;從客家傳統工藝入手,見微知著,去關注那些被歷史沖刷的傳統文明,探究人們生活中形成文化生態,采用信息化技術對客家傳統工藝進行可視化設計,是現代人們研究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躬行反思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客家地區迎來了最大規模的社會轉軌,其中最核心的邏輯就是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由此引發客家地區社會發展的結構性“斷裂”,并波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3]。現今客家傳統工藝產品文化內涵低,產品文化主題缺失。由于客家傳統工藝理論研究滯后,對于客家文化價值認識不足,客家文化內涵在傳統工藝產品中并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展示,客家傳統工藝產品開發供給多數停留于靜態展示,其產品文化內涵低。另一方面,為迎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持續的“客家熱”的發展,出現了客家傳統工藝產品泛化現象,為了吸引目光,將各類工藝產品均冠名以“客家傳統工藝產品”,忽視客家傳統文化的內涵,客家傳統工藝產品文化主題不夠明朗,甚至文化主題缺失。
事實上,對于傳統工藝的破壞,外力的影響多數來說并不致命,真正致命的是內部因素。從客家人來說,隨著年青一代的大量進城或外出,客家傳統工藝直接由此面臨后繼無人的情況,而且受制于保守的思想觀念,掌握客家傳統工藝的老一輩往往敝帚自珍,只愿意向自家子孫傳授,甚至傳男不傳女,更遑論向外人傳授。在這種情況下,客家傳統工藝愈發凋零陳舊。
三、路徑與方法的析出:基于信息可視化的運用
正視客家傳統工藝現狀,通過多元化視角審慎思考借鑒,依據市場和對象的定位與需求來構筑新的形態和理念[4]。對客家傳統工藝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議,便是重中之重了。緊扣時代脈搏,以信息可視化為路徑,推動客家傳統工藝現代化。
(一)信息化勘測
通過對客家區域的實地走訪,調研,勘察與測量具體的數字信息,將目標信息全面,完整地記錄下來,然后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將其進行數字再現,使其得到有效的保存。
以客家圍屋為例。客家圍屋,是中國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是蘊含著客家傳統建筑工藝的集大成作。由于當時特殊的地理與人文環境,客家圍屋結合了中原文化及南方特色地域文化,并采用傳統建筑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進行修建[5]。為便于將這客家傳統建筑工藝完整保留及更好地向外界宣傳客家文化,選擇三維建模的方法將客家圍屋轉變成可視的文化遺產。為更好地完成客家圍屋的虛擬重構和內部細節,將客家圍屋分為內圍和外圍兩個部分進行建模。同時為了營造更好的體驗感,將分別搭建外觀模型和內部功能模型。
(二)信息化解讀
時至今日,數字信息化產業早已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文化影響力,近年來,以傳統文化元素和數字化信息技術相結合,形成了諸如動漫產業、虛擬現實產業、界面設計與交互設計產業等,這為傳統工藝的可視化表現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條件。作為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傳統工藝可以為動畫提供很好的題材來源。
國產動畫影片《大魚海棠》以客家圍屋作為故事發展的場景,展現了非常濃厚的客家特色風情與十分精美的圍屋造型。同時,客家圍屋也是《大魚海棠》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元素,不僅在向觀眾展現精湛的客家傳統建筑工藝,也是在向觀眾傳達蘊含在客家人骨子里的文化內涵。從一片片瓦片的重疊,到一盞盞燈籠的點亮,組合而成的視覺沖擊讓人最能感受到團結、和諧的力量。
要想客家傳統工藝的核心價值重現,使其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定位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是很有必要的。客家傳統工藝代表了過去的現代性,就其價值而言必然是永恒的,但是在現代社會其時效性早已遠去。而動畫文化作為一種現代宣揚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可以給客家傳統工藝信息可視化一個很好的思路。動畫文化與客家傳統工藝結合,可以提供一種新的創意經濟消費模式。將客家傳統工藝品在文化消費時代不僅僅當作生活用具,而是一種具有傳遞某種文化內涵的文化創意商品[6]。
四、結語
在信息化時代的社會,客家傳統工藝想要獲得新的傳承與發展必須和信息化技術結合起來。客家傳統工藝的煥發新生與現代信息化技術是不可分割的。緊密結合時代發展,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實現與客家傳統工藝的深度合作。嘗試將一些互聯網領域與客家傳統工藝進行交叉延伸,從而使得客家文化的整體傳播具有更為廣度和深度的方式,同時增加受眾面,使得現代人們對傳統文化增強了包容性,對客家文化產生了認同感,增強了區域文化的吸引力,塑造了客家文化品牌影響力。此外,使用網絡信息技術與承載媒介不斷飽滿客家傳統工藝的儲存方式,使得漸漸消亡的客家文化遺產得到更好更新的承載方式。同時,還應努力豐富客家傳統工藝的形式與內容,豐富工藝信息化的查閱方式,優化客家傳統工藝消費的體驗感與獲得感。
參考文獻:
[1](唐)李中:《暮春懷故人》,《全唐詩》,第 748 卷 041 首.
[2]李曉岑,朱霞.云南民族民間工藝技術[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1.
[3]黃曉鋒,劉加洪.客家文化的歷史性意蘊與當代性審視[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18.
[4]王志強.“傳統”與“創新”:贛南客家傳統燈彩造型及其設計[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8(04):99-103.
[5]楊宏偉.客家風采:客家文化特色與形態(最具鄉土風情的客家圍屋)[M].現代出版社,2014.
[6]劉煥云.客家工藝文化產業創新與再造之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5).
(通訊作者:馬丹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