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恬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擔負著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任。要想使這幾種能力達到較高的水平,需要一個持久的培養過程。能否把其中一個方面能力的培養作為突破口,從而帶動其它幾個方面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呢?我毅然選擇了讓閱讀教學在課堂上獨占鰲頭,以閱讀教學為突破口,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當今社會,閱讀已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必需,而且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人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語文教學要樹立閱讀本體思想,注重閱讀訓練。閱讀訓練主要是對學生閱讀分析綜合等幾方面能力的訓練,也就是把平時所學的知識變為技能技巧,實際上是一個升華的過程。而如何將新課改的理念貫穿于初中閱讀教學之中,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感悟體驗的能力,正是我們廣大初中語文教師所要思考,努力實踐的問題。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可是,很多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更談不上閱讀習慣的養成,因此,我認為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重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因為閱讀習慣本身就是閱讀能力的外化。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這樣一來,語文閱讀教學習慣于用理性肢解作品、禁錮學生在閱讀中應該得到的審美評價想象,使語文閱讀變成純粹的技術課,變為一項純粹的技能培訓和手藝磨練課。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閱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大量的以了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手段提高語言水平,點燃感知想象、思考創造,照亮心靈、釋放生命的力量。置于新的背景,強化語文閱讀能力尤為重要。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注重師生互動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讀書的好點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通過對學生的建議一一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開辟一墻報,命名為“大家的金點子”,并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于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這樣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能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建議被教師采納, 這種自主的權力和被激發的興趣成為課堂教學的前奏,也成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動力,教師通過對學生“點子”的調查,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話題是學生最歡迎的,通過教學、教法的改進,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三個環節之間的一個互動過程:作者通過作品流露情感,蘊含哲理,直抒胸臆;讀者通過對作品的閱讀觸模作者的靈魂,與其發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同一部作品面對不同層次的讀者的賞析所體現出的情感是不同的。猶如看戲,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閱讀作品也是如此。對文章不作深入細致的研讀,就很難體驗作品的意境,比如說理解關鍵詞語,不但要知其詞典意,更要弄懂其語境義。所謂“詞典義”,指的是詞語固有的基本的一般情況下常用的意義。所謂“語境義”是指具體上下文的語言環境賦予詞語的意義。有的在詞典中可以“對號入座”,有的則不能照搬詞典中的釋義或望文生義。這種具有特殊性與臨時性、詞義有了發展變化(擴大或縮小)的詞義,我們通常稱為“語境義”。對這些詞義,平時在閱讀教學中尤其要提醒學生注意。比如,古文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兒女,而現在則專指妻子(男子的配偶);“卑鄙”,古文為低微鄙陋,今義則為言行令人不齒。現代文中,“他上春節晚會的節目被槍斃了”一句中的“槍斃”,就是“否定”之意;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的“實在標致極了”中的“標致”則是褒詞貶用了;等等。同學們只有對詞語有了正確的理解,才能準確理解句意和文意。
四、總結
閱讀教學直接關系到各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逐漸領會、理解課文及其他閱讀材料的意義,進而去學習寫作技能及加深對其他課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通過必要的語文閱讀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峻嶺.新課改理念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26)
[2]張尚云.淺談語文閱讀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J].中國科技信息,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