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椿羚 鄭雯 張遠麗
小學音樂的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而歌唱教學一直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其演唱的形式不拘一格,如:齊唱、獨唱、輪唱、合唱等。其中合唱教學對于啟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及音樂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具有重大的意義。
《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也曾提到了合唱的重要性。合唱作為歌唱教學的組成部分,對學生歌唱能力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我們的音樂課程內容來看,三年級學生要能夠用聽唱與視唱相結合的方法學唱歌;能進行簡單的輪唱,演唱時要基本做到節奏與音高的準確;四、五年級的學生則要求能進行簡單的兩聲部合唱,聲部之間整齊而又和諧。因此兩聲部合唱教學在小學音樂歌唱教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兩聲部合唱教學的實施卻不盡如人意。因為教師對兩聲部合唱教學有畏難心理,所以經常把兩聲部合唱當作單聲部歌曲進行教學,又或者讓學生基本唱會兩個聲部,但是在歌聲上缺乏和諧、統一的指導。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合唱教學的分量逐漸加大,難度逐步提高。
諸如此類問題越到高年級越是明顯。而由淺入深的提高學生的兩聲部的演唱能力,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歷,培養歌唱中的群體意識及協調能力,這一問題也是刻不容緩的需要實施。
小學音樂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歌唱課,從一、二年級的齊唱到三年級的兩聲部輪唱,再到四、五年級的兩聲部合唱教學,從教學內容來看合唱是中高年級歌唱課型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從演唱類型看合唱較齊唱、獨唱要豐富許多,也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聽覺和合作能力,因此兩聲部合唱教學是小學中高年級歌唱課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兩聲部的合唱強調的是讓全部學生都參與其中,讓所有學生的聲音都為合唱作品服務,共同創造美妙的音樂藝術。要想產生理想的合唱音響,學生就得具備良好的集體合作意識和很好的合作習慣。因此兩聲部合唱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會唱,還強調學生要有團結合作的精神。這些能力不僅大大豐富了合唱的內容還能對學生綜合能力起到進一步的培養。
對于合唱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對教材的分析得知,教材的跳躍性太大,從一二年級開始進行齊唱教學,到了三年級開始輪唱,但是三年級兩冊教材中只有1首兩部輪唱歌曲,而且所處的單元也比較靠后,學生對于輪唱的學習經歷就非常少。另外到了四、五年級合唱歌曲的數量一下子增加,而且歌曲篇幅都比較長,不利于教師在一節課中教會學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學唱兩聲部歌曲的興趣。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由于缺少前期和聲觀念、和聲技巧的訓練,所以會在合唱教學上碰到很多問題,更多的是因為我們的農村學生音樂基礎薄弱,學生的常規習慣、音樂基礎、歌唱水平、合唱能力等方面層次不齊,導致合唱的聲音、聲部之間存在不和諧。另外從兩聲部合唱旋律分析中,通常主旋律在第一聲部,曲調好聽而流暢,學生容易記住也容易演唱,而第二聲部正好和第一聲部相反,比較難記旋律也不是朗朗上口,所以聲部間難度的差異使得班級合唱教學常常因為第二聲部演唱不好而造成無法進行兩聲部的合作。同時學生的合唱意識淡薄,缺乏對于和聲音響聽覺的培養、聲部和諧的體驗以及合唱的成功經驗,因而對兩聲部合唱歌曲缺乏興趣。
通過對我們學校音樂兩聲部合唱教學的現狀調查、問題分析,可以看出影響兩聲部合唱教學的原因還是比較復雜的,有大環境的限制、有學生合唱能力斷層的問題、另外教師指導力上也有著很大的上升空間,因此,我們不斷的找尋各種不同的方法,希望能夠改善二聲部合唱訓練的問題。
在基于農村學校二聲部合唱訓練的問題,我與我校各位音樂教師一起研究總結了以下一些方法與策略,希望能夠改變我校的二聲部合唱問題:
1、樂于變
要唱好兩聲部合唱和聲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般來說和聲訓練也是比較枯燥的。要想吸引孩子們的注意,我們就要開動腦筋變化訓練的方式。
眾所周知,音樂是由7個音符構成的,唱好7個音符是歌唱最基本的條件,由于我們農村學生音樂基礎薄弱,對于音高的概念掌握不夠明顯,因此每節課進行音階的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并鞏固音高的概念。也可以變換多種方法來唱,有時甚至可以起到兩聲部的和聲效果。
例如我在上課時會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每個大組唱不同的兩個音,一邊唱do,一邊唱mi,讓學生通過合作感受大三度音程關系,慢慢熟練后甚至可以變成三個大組,把sol加入,感受大三和弦。在此基礎上,柯爾文手勢引導學生進行更多的和聲音程練習。
2、善于聽
眾所周知,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一切音樂藝術實踐都離不開聽,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對于合唱教學來說,聽同樣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一要幫助學生會聽整體的作品。也就是讓學生聽合唱歌曲的范唱,使其對歌曲有著整體感受。接著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聽音色、聽和聲、聽情緒情感等這種有意識的欣賞活動,目的是為學習合唱歌曲鋪墊。
例如在學習合唱曲《紅葉》的時候,我先請學生聆聽歌曲。并進行提問:“你聽了這首歌有什么樣的感受,你在腦海里能夠描繪出怎么樣的畫面”在初聽完以后,學生基本能聽出歌曲的內容、演唱形式(合唱)和優美深情的情緒。接下來我再次請學生聆聽歌曲,要求聽出歌曲的聲部,當聽出高聲部舉起右手,聽出低聲部舉起左手,兩個聲部都聽出就舉雙手手。通過反復的聆聽,學生更好的感受到了兩聲部的音響效果,并在不斷聆聽中掌握了歌曲的基本要素,也為難點的解決做好了鋪熱。
第二要讓學生會聽辯不同的聲部。聽聽高低聲部的旋律走向、找找兩聲部的相同與不同點,這種感性的體驗和理性的分析,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對歌曲情緒情感的全面把握。
例如合唱歌曲《可愛的家》,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將歌曲第二樂段的高聲部比喻成媽媽,將低聲部想象為爸爸,有了各自的音樂形象,就夠能幫助學生在演唱時控制自己的音準。
第三就是要讓學生習慣與彼此相互的傾聽。這也是兩聲部合唱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只有習慣互相傾聽,了解自己應該唱出什么樣的感情與聲音,這樣學生的和聲演唱效果才會顯著,同時,孩子們也能夠在傾聽中學會互相了解,互相包容。
以上的這些方法都能夠很好的在平時的教學中實施,同時對于學生們進行演唱都有一定的益處,合唱講究的是一個整體的合作,只有相互傾聽,求得準確和諧,才能保證合唱的成功。只有學生在合唱時能夠仔細齡聽自己及他人的演唱,及時調整和控制自己在合唱中的聲音并達到整體的一種共性,從能做到“心”里有數,才能在班級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優美動聽的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