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慧燕
摘要: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大批的社會組織進入災區開展服務,試圖用生命影響生命,幫助災區居民實現自助、互助、助他。社會組織的入駐不僅減輕了政府部門救災賑災的負擔,還從根本上解決災區居民因地震帶來的各種生理上、心理上、社會上的難題,讓居民回歸基本的生活。本文通過對社會組織介入災區的實踐情況進行多方面、深層次的研究分析,總結社會組織在實際參與過程的方法和模式,為社會工作在災區的發展提供參考和經驗,進一步推動災害社會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社會組織 ?災后重建 ?社會工作
2008年四川的“5.12”汶川地震,給國家、社會、個人帶來了巨大的心靈創傷和經濟損失,地震不僅毀壞了房屋建筑和基礎設施,還摧殘了災區居民的身體和心靈,使得災民整個社會系統陷入一片混亂和驚恐當中。災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已經嚴重受限,自身的社會支持網絡不能幫助其解決因外在力量而導致的困難,許多災民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在緊急情況下,急需外界的力量進行干預。地震發生不久后,許多社會組織紛紛介入災區開展服務,為災民重組生計系統,構建社會服務系統。本文所說的社會組織是指其狹義:非營利性、非政府性的社會公益活動組織,即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組織。
一、社會組織介入的積極意義
社會組織不同于政治組織、經濟組織,它側重通過社會群體的力量吸引和鏈接各種資源,化解社會矛盾,為弱勢群體搭建對話平臺,協商、調解與政府的關系。由于地震突發性和慘重性導致災民瞬間失去了熟悉的家園、生計的手段、健全的身體及至親的家人,這種身心摧殘和沖擊給他們帶了嚴重的創傷。為此,為災民重塑生存意志,組建社會支持系統,增強他們自身的生存能力成了當下最緊要的任務。而政府部門既要在宏觀層面上進行救災跟進,又要時刻關注現場情況,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資源在微觀層面對災民進行系統地、全面地跟進服務。社會組織的出現和介入無疑是最有效和適當的途徑。社會組織的介入,實際上充當災民與政府的協調者,不僅在宏觀層面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意見和符合災民切身利益的建議,還在中觀層面為有關的社會團體及愛心企業提供必要的物資和資源信息,重點在微觀層面,深入災民生存狀況,第一時間了解和反映他們的切身需要,為他們制定合理有效地服務計劃,解決他們面臨的難題。
二、社會組織介入的具體措施
在汶川地震抗災救災的過程中,有許多社會組織介入開展服務,社會組織由于自身價值理念、資源配置以及與政府關系等方面存在事實上的差異,導致社會組織在開展具體措施時呈現出多元化色彩及多種途徑的局面,筆者結合有關的知識和經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以跨專業為導向的服務工作
災害領域不同于社會工作其他領域,不能只靠單個社會組織介入開展服務,在災區,需要解決災民身心康復、社會系統重建、生計來源等一系列迫切問題,社會組織定制計劃時必然把上述問題都涉及到,這就需要多個主體拋開專業偏見,嘗試與其他主體一起協商、溝通,制定出適合服務對象的服務方案,實現跨專業合作,互通資源和信息。如為了解決災區康復人士進行康復場地和儀器安放問題,香港紅十字會與德陽市殘聯、德陽市紅十字三方一起成立了“德陽市殘聯—香港紅十字會康復及假肢中心”;為了給服務對象提供全面的康復服務,有關的社會組織進行跨專業合作,在不同專業面前,大家面對的都是同一服務對象,通過個案會議、個案管理等方法為康復人士提供綜合性服務。
以本土化為導向的服務工作
雖然社會工作是在汶川地震后迅速發展起來,但介入社工機構都是由各大高校專業師生組成的,具有扎實的實務和理論基礎,其他的社會組織,如康復團隊、心理咨詢團隊等,都是由各領域優秀的人才組成,有著過硬的專業和技術水準。這一批優秀的社會組織進入災區后,以本土化為導向,在尊重災區社會環境的前提下,深入調查居民的身體狀況、居住環境、社會支持網絡以及生計來源,根據調查所得出的情況制定符合服務對象實際需要的方案。如綿竹市青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青紅社工”)開展的“家庭生計互助小組”就是在尊重已有的事實上開展服務的。最初青紅社工的辦公和服務地點都是在簡易的板房中進行,他們秉承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強化社區居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行為的理念,使服務對象實現“自助”。
以情境化為導向的服務工作
“人在情境中”理論注重人體與環境的互動,強調個人的行為受到社會情境的影響?!叭嗽谇榫持小崩碚撜J為要有效地解決服務對象問題就要把其放到所生活的社會情境中,以情境化為導向,探究其行為產生的根源,制定相符合的方案。如綿竹市漢旺學校社工站開展的服務,社工站輻射的是全體漢旺學校師生,尤其是學生。漢旺屬于地震重災區,許多學生在地震中身心受到極大的重創,學生們在不同程度都存在問題和困難。地震前他們都是活潑可愛的天使,地震后,瞬間變成了認知和行為存在嚴重偏差的小魔王,針對這情況,社工以情境化為導向,把他們放在經歷地震后的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社會情境中,尋找產生認知和行為偏差的根源,通過聯系家庭成員、學校老師、社區居民及同輩群體,幫助他們重新建立社會支持網絡系統,讓他們正視自己的處境和因地震帶來身體上的變化,使其打開和釋放內心的壓力,接受康復訓練和服務開展,從而增強其自信和能力,積極樂觀面對生活。
三、結語
其實,近年一直有學者關注社會組織介入災區實踐情況的分析,無論是512汶川地震還是后來的雅安地震都有各種社會組織進入并開展服務,雖然說不同的社會組織在背景、性質、資源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其采取的服務方式和活動都在不同程度地促進服務對象的發展。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社會組織介入災區開展實踐是創新社會治理的一種方式。當前,社會治理不斷創新,這要求不同的社會組織重新自我定位、整合,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提升公民的參與意識。災害社會工作的發展為其提供了一個實踐契機,促使社會組織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精準對接,為服務對象構建完整且全面的社會系統,推動災區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鄧鈐文.社會組織參與災后社區生計發展研究[J].學會,2018(10)
[2]歐羨,2013,《災害康復社會工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王亞榮,方香廷.整合建構:人在情境中的可解釋性研究[J].社會工作,2018(04)
[4]陳鋒,陳濤.發展性社會工作在地震災后應對中的應用探討——基于汶川地震后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之經驗[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8,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