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杰
摘要:自然、社會經濟環境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具有一定結構、功能和運動方向的有機整體,稱其為城市系統。城市規劃既是經濟規劃,又是環境規劃,也是社會規劃,它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規劃。城市規劃與設計是確定城市目標的策略或行動的過程, 是城市發展和建設的重要步驟, 所以, 要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離不開具有可持續發展內涵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本文介紹了城市開放空間可持續設計策略,并指明了城市規劃設計發展方向。
關鍵詞:城市規劃;優化設計;發展方向
一、城市開放空間可持續設計策略
1.建構連續的城市總體山水格局
在城市擴展過程中應維護區域自然山水格局,并主動補充構建對城市的發展有一定影響的自然山水地貌。建構連續的城市總體山水格局具有“環境”、“生活”、“意象”三個方面的意義,它以地形地貌三維空間為基礎,利于人類的生存和城市的形成與發展。
2.城市綠地系統設計
2.1城市綠表皮設計。城市景觀物質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欣賞建筑美為主的城市硬質景觀和以植物等自然景物為主的城市軟質景觀兩大類。軟質景觀不僅能美化城市,還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應。因此,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可將硬質的景觀進行“軟化”、“綠化”,如對城市建筑物表皮進行改造,通過建筑立面綠化、屋頂綠化、橋梁設施綠化等措施來提高綠化率。
2.2城市平面綠地設計。不同地域的城市綠化應有自己的特色,通過綠化來彰顯城市個性,重視建群種的篩選、引種,以使城市綠化更接近自然,保持其穩定性,提高生態效益,體現城市特色。具體可從廣植喬木、巧植灌木、普植花卉、草坪這三個方面來完成。
2.3城市水系統設計策略。水體系統不僅能美化市容,還具有生態調節作用。在濱水區開發中應保護其自然格局的完整性,還應保護水體不受污染。濱水綠化應多采用自然化設計,盡量符合水濱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還可設計河岸綠色通道,打造城市慢速交通系統,創造宜人的開放空間。
2.4節能與氣候適應性的城市廣場設計
廣場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動場所,應針對城市的氣候條件,提高廣場的舒適性,降低廣場的能源消耗,改善廣場周圍的微氣候。在炎熱地區的廣場,可增強周圍建筑界面圍合度,以減少廣場的夏季太陽輻射。廣場設施的材料、色彩和布局也要根據具體城市的氣候來選定。廣場的地面鋪裝應從節能與氣候適應性的角度來提高其低反射率、滲水性等相關的物理性能。
二、城市規劃設計發展方向
1.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的規劃主要包括提高經濟總量和發展生態經濟、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和提高環境質量等。編制生態城市的規劃,必須建立一套由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在編制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按照上述指標科學規劃城市的經濟活動和生態活動,合理的確定城市的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同時,必須考慮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從而真正實現城市生態化的目標,并且要體現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要用生態建筑原理科學的規劃設計居住區的布局,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物質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城市居住區設計必須堅持以下原則:首先是要合理布局;然后是堅持節能低耗無污染;最后是應用生態技術處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絕大多數城市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所謂充分利用就是保護和提升。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從實踐經驗看,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才是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的可行之路。
2.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
地域特色是指相當規模地理區域內所擁有與其它地方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特征,是高度復合文化地圖的表征。其中,自然環境的特色包括與眾不同的日照、溫度、濕度、風向、風力、雨量、地形、地貌、土質及生物等自然現象;社會文化特征包括與眾不同的社會體系、人口結構、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人文現象。不同的自然環境是塑造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征的基礎,而社會文化特征也是改造與適應自然環境的結果。依托自然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特性,尋求地域特色,是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思路之一。
3.人性化的城市
城市是由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產生的人口相對集中的生活空間。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和社會活動都是在城市當中進行的,所以城市的規劃與設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現代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城市作為人口集中的人類生活空間同樣需要一個安全、舒適和文明的環境。因此,創造一個安全、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使城市環境適應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的依據。
三、結論
城市規劃應以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和提高城市生態承載力和社會承受能力為最高宗旨,以提高社會、經濟和環境最佳效益為最終目標。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實際上就是協調三方面的利益發展經濟,公平地分配發展的成果,同時確保這一過程不損害城市生態系統,最終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體現大多數人的價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張俊軍等.國外可持續發展研究.建筑網絡世界,2000 .
[2]葉耀先.可持續城鎮建設理念.建筑學報, 2002.9 .
[3]董衛、王建國編著.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建筑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8.
(作者身份證號:21072719901020 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