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艷娟
摘 要:先秦哲學作為中國古典哲學的開端,先哲們在對天命與人事方面有著深刻的見解。詩教對于人文素養的一種培養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學中尋得依據,本文主要從天人觀、人事觀、知行觀三方面為詩教與人文開辟視角,在對當今時代發揮詩教教化人,促進人文素養提升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典哲學;先秦哲學;詩教;人文素養
Abstract:As the beginning of the pre Qin philosophy of classical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ers in profound insights on the destiny and personnel. A po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m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re Qin philosophy to find a basi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oncept of heaven, the personnel view, view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hree aspects of open and humanistic perspective for the poetry teaching, on contemporary poetry teaching play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pre Qin philosophy; poetry teaching; humanistic quality
哲學本身產生于對自然、世界萬物的思考,在中國古代,先人們在認識參與自然與社會的活動中逐漸形成哲學智慧。中國古典哲學在天地、人、物等之間的關系上蘊藏著豐富的智慧,反映的是以一種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天人關系問題是中國古典哲學探討的基本問題。而在中國古典哲學發展史上,先秦哲學時期是哲學的創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華人文價值理性的奠基期,是黃河、長江流域文化與周邊不同族群的文化大融合的時期,初步形成了中華多民族及其文化地融合體。[1]因此,從中國古典哲學的觀點尤其是從中國古典哲學確立時期的先秦哲學中來看待和分析詩教于人文素養的關系,通過深入了解先秦哲學,更有利于從更深層次了解其中的重要內涵,發揮詩教的重要作用,更進一步促進人文素養的發展。這無疑是為探究詩教與人文素養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
一、先秦哲學與詩教的整體把握與內涵
(一)先秦哲學
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的發端,是形成學派與建立哲學體系的重要歷史時期,主要是指奴隸社會及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的哲學,是五帝到秦朝大一統的時期。這一階段的哲學代表是“五經”與孔子、孟子、荀子、莊子、老子等為代表的道家等諸子百家。
在這一階段的主要的哲學思想是以儒家與道家為主要代表,其中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仁”和以道家為代表的“道”為這一時期哲學的核心概念范疇。儒道兩家并非對立,而是以一種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關系存在著。孔子及其后儒家繼承著天、命、道的終極信仰,以禮樂文明為背景,以“天人性命”問題為樞紐,肯定天道、天命下的貫為人之性,創立了凸顯人性尊嚴、人道自覺、人格獨立的“仁學”系統,側重解決天人之際中“人是什么”的問題,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問題,主張通過人文建構、人事活動,特別是道德活動上達天德,把宗教、哲學、政治、道德密切地結合起來。而道家則是解決“天是什么”的問題,主張人可以通過身心的修養上達天道,把自然、社會和人生融為一體。
(二)詩教
在《禮記·經解》中,孔子提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詩教最初指的是《詩經》的從最初的以學詩作詩吟詩的教育方式和啟蒙方式,來教化民眾,隨著時間的發展,在朝在野,于上于下漸漸地不僅成為了一種詩歌式的教育,尤其在當代,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包含詩意的教育方式與生活方式。但是,詩教仍然是離不開“詩”的,以詩為教仍然是基礎。詩教以最簡練的語言,最豐富而深刻的意蘊使受教育者在掌握人文知識,理解人文世界,挖掘內心深處的真、善、美,追求個體高尚的品格發展。
(三)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的內涵應該包括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三個方面。[2]中國最早關于“人文”的論述是在《易·賁》,它將“人文”與“天文”對舉,“小利有攸,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百度百科對人文素養的定義是人文素養是一種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人文系統”。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樣化。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它以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尊嚴為萬物的尺度,以人來對抗神,對抗任何試圖凌架于人的教義、理論、觀念、進行中事業及預期中目標,由此可以說,人文素養是一種與人最為關切的、對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4]
(四)三者間具有密切的聯系
首先,先秦哲學是詩教產生的理論根基,詩教是在先秦時代產生并逐漸發展起來的,先秦哲學為詩教鋪好了發展的路子。其次,從詩教的內容和作用上看,先秦時代的詩教的著眼點是政治與道德,這無疑是以詩教為方式來對民眾進行教化,教以道德,發展素養,促進成人。詩教包含的意蘊在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情感上有著教化的作用。最后,以先秦哲學為基,為詩教在促進人文素養方面提供了一種方向。因此,言談詩教與人文素養時候,應當追本溯源,從最初的源頭去談起。先秦哲學中蘊含豐富的人文素養培養的觀念,詩教在發揮培養人的素質、促進人素養提升時,是與先秦哲學密切相關的。
經過先秦儒家的持續努力,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根基之一的“詩教”觀念在這個時期得以確立,從此主導中國文學的創作與研究。[5]
二、從天人觀看詩教與人文素養的關系
中國古代哲學在探討天與人的關系時,主要是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天命與人事的關系;二是理性與情欲的關系。而在先秦哲學時期,先哲們主要探討的是天命與人事的關系。先秦哲學在關于天人關系的問題上,主張的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最早是由莊子提出,在《莊子·齊物論》中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是一種主觀精神世界的同一。“天人合一”命題一直伴隨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僅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提倡“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已成為中國哲學正統儒學的一個命題。[6]這種觀點蘊含的是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無條件的同一。莊子主張“天人合一”,這種思想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之所以為人,不能沒有超越的向往,即終極關懷,亦支撐生命的信仰信念。天人合一,關注的是對天的信仰和敬畏,關注是天與人的高度的精神契合。莊子是曾做過漆園吏,生活窮困潦倒,但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更愿意追求的是在逍遙無所恃的精神自由,這種與天、自然不謀而合。如莊子的這種精神也恰恰可以在詩教中可以找尋。有大量的詩歌對人與自然精神合一的描寫,這種契合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
在詩歌中,最能體現這種“天人合一”的精神,當屬山水田園詩。這類詩歌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如陶淵明就深受道家老莊“天人合一”思想,就很喜歡描寫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他的語言質樸自然,重在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將自己的感情深深融入自然中,達到人與自然的一種精神共鳴。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田園生活就成了他的審美對象,也自然而然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也在以后的詩教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再如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將自己與山融為一體,不分彼此,這何嘗不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體現?何嘗不是一種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一種交融相會呢?“天人合一”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詩人對于詩歌的創作,其中蘊含著對人與自然地合一的精神,在詩教中是影響深遠的。
三、從人事論方面看詩教與人文關系
先秦哲學的人事論主要是從客觀方面探討天道(命)與人事的關系問題上探討。所謂人事論,就是把人的生活本質地理解為人的物質活動的日常生活哲學。日常生活哲學所關注和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人在這個現實世界上,究竟有沒有作為抑或有多大作為?[7]人事論的觀點主要以先秦時期為主要的發展時期,處于這個時期的大部分哲學家,都是著力于探討的是人與道的問題。先秦哲學家們認為,人在天命面前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是對人類從自然界中索取其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方面給予肯定,本質上是肯定對這種能力所具有的價值。基于對這種能力的積極評價所開展的對其能力之源泉、限度以及合理地發展其能力的具體途徑及其方式方法等等的探討。
(一)積極有為
倡導積極有為指的是人在現實世界上應該有所作為,并應該是積極作為的。周公提出的“敬德安民”中的敬和安,就是體現了人的一種主動、謹慎、自覺的主體作用。這是自覺、主動、反省地凸顯了主體的積極性與理性作用。這是中國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現,是以“敬”為動力,具有道德性格的人文主義或人文精神[3]孔子認為在對天道天命有所敬畏時,也同樣要積極去追求生命的意義,勇于并敢于承擔責任,以君子之道去行己任。
在詩歌中能體現這一積極有為,堅定豪邁氣魄的不在少數。從《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杜甫的《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鄭板橋的“撐天一根擔日月,拔地千筍寫春秋。”······這些無不都是詩歌帶給人們的即使面對困難與挫折,也應該積極面對,沖破阻撓,相信可以有所作為,這樣的詩歌的教化把人應該所具有的那種積極有為,自信有為展現地淋漓盡致。
在現代社會中,面對高速發展的新時代,人們難免會面對困難不知所措,詩歌教化總能給人以啟迪和智慧,詩歌教給人們的是如何在面對困難,在處理事情上擺正積極的心態,做到積極有為。
(二)無為思想
說到“無為”,人們肯定首先與道家老子莊子的觀點想聯系,其實不然。在先秦哲學體系中,“無為”是大有存在的。孔子有言:“無為而治者,其舜也。”孫子有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雖然表達的具體意思不同,但都是體現的是一種無為的思想方式,也同樣是一種認識論。對人的教化體現在無為思想方面主要的是道家老子和莊子的觀點上。
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和“道”的特征都是“無為”,所以人在處理社會政治關系時候,自然也應以“無為”為法。[8]這種“無為”并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一種“無為無不為”的思想。而莊子主張“清靜無為”,清靜,指心性純正恬靜;無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并不是將“無為”理解為對萬物發展不加干預,任其發展,而更多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愿望和想象行事。
道家對后人的教化,贊賞“無為”,也對水的品性高度贊賞,主張要學習水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的高尚品格。“上善若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等教導人們要不爭人事,但卻可以勝強、克剛,像水的一般,不爭天下,但卻能夠容納萬物,直達八方。老子的無為同樣也是一種有為,無為而無不為實際上是追求真正的真情實感,培養真善,這也與儒家的仁、禮一樣,同樣的是對人的倫理要求,是一種政治理想,只不過道家主張的更為自覺與恬淡、悠閑。道家的“無”在道德論、道德境界及超越境界上,在人生境界追求上對于破除、超脫有相的執著,蕩滌雜染,消解聲色犬馬、功名利祿的系縛,淡泊名利,順人之本性,養心之清凈方面,是必須要加以肯定的。
這一點內容與詩教本質上教化人,啟迪人,挖掘人的內心純凈和真善美,如詩般的教育給人以生活的智慧上是高度一致的,尤其是在今天私欲橫流的社會生活中,更是要求人們能夠自覺踐行內心的善與真,不隨波逐流。蘇東坡先生那般“竹杖芒鞋輕勝馬,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堅守本性,養心凈氣,是一種無為;“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是一種灑脫與不爭;白居易的“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這又是一種清靜無為,不與相爭的品質。詩教帶給我們的是詩意的教化,詩歌更是教給我們一種在這個社會中如何為人處世,秉承內心信念,不被橫欲所擾的方式,這樣“無為”的思想,仍然具有時代意義。
四、從知行觀方面看詩教與人文的關系
知行觀是一種認識論,是對“知”和“行”的一種認識,是關于認識與實踐關系的認識。古代《詩》的作用是“興觀群怨”,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實踐性的表達。這是孔子對詩歌功用的見解,興就是感發志意,觀就是考見政治得失,群就是加強群體團結,怨就是發泄不滿或愁怨。用詩歌來感發意志、抒發情懷、發泄不滿或仇怨。[9]在而在今天的詩教中,除了繼承了詩歌能夠抒情感懷的作用外,還有教給人一種詩意的教育與生活的方式,在萬千變幻的社會,能夠保持一顆詩意的心去向往美好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一)重道德
詩歌是一種心靈的創造物,而且是人類最具有心靈化特征的創造物之一。在中國古代,幾乎沒有不能為詩者,這大概就是因為詩歌不僅僅是一種可有可無、個人裝飾性才藝,同時它也與廣泛的道德實踐場所及道德修養相關系,所以作為立身為人之本,它有著遠為重大的意義和必要性。[10]從周開始,在儒家的強化之下,在歷代君朝中重視道德觀念尤為突出,其中的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宗族血親制度就體現了這一點。周人強調“孝”和“友”,在實際中要求尊尊、親親、賢賢、男女有別等。其內涵意思就是要尊重尊者,要親近親人、要賢對賢明的人、要重視男女的不同和有別。在我們現代的詩教中,提倡的關于家庭美德、個人道德、要求內心的追求的一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都可以追本溯源到此。
在當今社會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時,道德素質教育已經被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詩歌教學以其獨特的方式與魅力,成為實施道德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它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發展學生的道德情感,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培養愛國主義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繼承發揚我國傳統的倫理道理思想。[11]
這就說明了先秦哲學中人文精神的與詩教所倡導培養、促進的人文素養有著共通性。關系如何孝順、關于友愛等等,倘若不能做到這一點,便是違背了我們社會主流的一種道德規范的要求。
(二)重視“禮”的作用
在孔子之前,向貴族子弟授《詩》是為了讓他們明志,也就是知禮、守禮。[12]這就是一種關于“禮教”的體現。到了孔子時代,孔子十分主張恢復周禮,主張克己復禮,認為周禮對人具有教化的重要作用。孔子為讓人們能夠遵從天命,不使受懲罰,教導人民能夠做的就是要重視禮教與仁政。我國一個禮儀之邦,是重視禮儀禮教的國度,如在詩歌中描寫分別時的常見的禮。如飲酒作別的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如音樂作別的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如折柳相送的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等等都是一種禮的象征。隨著時代發展,關于“禮”又增添了內容,雖然此時的“禮”非彼時的“禮”,但卻是對古代“禮教”內涵的延伸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五、小結
詩歌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詩教同樣已經成為一種詩意的為人的教育方式與生活方式,詩教是一種培養人文素養使人具有人文精神的一種教育方式及影響方式。以詩作舟,蕩漾于詩意、詩情、詩境,詩性所鋪展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教育,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社會關愛教育,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養教育。這些方面無不體現著先秦哲學的天命、人與自然、修身的一種觀念。受教育者在教育中與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詩教的影響,進而由此對人的個性品格、品質、作風、行為舉止等等方面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所以,發揮詩教的對促進人文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郭齊勇.中國哲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趙磊.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內涵與提升[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9)2
[3]金景芳.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
[4]http://baike.baidu.com/link
[5]郭齊勇.中國哲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
[6]黃靜.老子、莊子“天人合一”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的思想[J].云南社會科學,2001,S1
[7]周可真.理想的生活之道:自制與外制的統一——基于對中國古典哲學重新審視所獲得的新生活觀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8]高世江.先秦哲學中“無為”的思想[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9(26)2.
[9]邊家珍.“溫柔敦厚”詩教觀新論[J].山東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10]張大為.詩歌道德承擔的四個層次[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7,1
[11]劉健.在詩歌的河流里歌兮舞兮——讓詩歌教學提升學生道德素養[J].江漢論壇,2012,6
[12]劉立志.《詩經》研究[M].中華書局,20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