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剛
摘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立足于階級社會本有的特點,而不是將他的研究基礎直接劃歸在以往經濟學家的意識形態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于唯物史觀作出了全面地考察與分析,而并非是像以往的經濟學家那樣站在經濟學本身存有的意識形態中去理解那種意識形態下的經濟現象,從而失去了對經濟學與現實生產關系之間存有的社會關系深度關注,因此,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客觀性存在于具體的哲學基礎上。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哲學基礎,商品經濟
馬克思對于經濟形式的理解,是基于唯物史觀作出了全面地考察與分析,而并非是像以往的經濟學家那樣站在經濟學本身存有的意識形態中去理解那種意識形態下的經濟現象,從而失去了對經濟學與現實生產關系之間存有的社會關系深度關注。政治經濟學研究框架所涉及的主體問題仍然是以人為實踐主體去考察的,從而在經濟現象中不可避免地要去反思私人利益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產生的各種關系,以及人的現實處境等問題。因此,在馬克思對經濟學的批判中將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價值性判斷,這種價值性判斷體現在其哲學基礎內。
一、哲學特征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立足于階級社會本有的特點,而不是將他的研究基礎直接劃歸在以往的政治經濟學家的意識形態里。在資產階級社會關系中,經濟學研究的進程比之過去其他階級社會時期都要進步,這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一種表現與結果。但是,“經濟學家們都把分工、信用、貨幣等資產階級生產關系說成是固定的、不變的、永恒的范疇”,這樣就脫離了對社會生產力以及社會生產關系的正確理解,即“沒有說明產生這些關系的歷史運動”。因此,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對于客觀事物的把握程度是全面的,并且把經濟學的那些意識形態很好地做了一些轉化,還原了發生在階級社會,尤其是存在于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那些真實意圖,并且我們也可以從生產方式與資本家的關聯性中找出隱匿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性矛盾。
另外,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論述中有著全面的分析與批判,他對于人類認知上的一些過錯給予了很大的糾正。人類只有進入社會之中,才會徹底擁有他的特征,即人的身份。社會既是人的訓練所,也是人的力量集中體現的地方,離開社會,人就不再凸顯他的身份特征。而馬克思引入他的社會理論就是要為現已存在的人類以及他們的生活本質明確一種客觀存在的方向,即人的現實存在就是社會集體生活的融合,這是人類共同的生存狀態。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客觀性存在于一定的結構基礎上,這種結構基礎主要表現在他將一種人格性設置在經濟研究領域,而不只是將經濟學視為純粹的知識體系或是一類意識形態。
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下儼然會失去平衡狀態,這涉及到了生態環境、能量資源等問題。人類生產行為本身就是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態和諧,特別是在工業生產大步邁進的階段,這種對自然界的干涉甚是嚴重。因此,在對經濟學本身的基礎研究中,資源問題的出現就已經涉及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因此,在人類社會生產最基本的環節中就涉及到了人與自然界存有的關系,那么,這樣的經濟學自然而然的就要賦予人格化形式,證明經濟學體系也是處于一個有機體中,而絕非是人的某種意識形態。
二、商品經濟與人的意志具有關聯性
馬克思對于商品交換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問題,這也是他的一個基礎性研究,即“政治經濟學從商品開始,即從產品由個別人或原始公社相互交換的時刻開始。進入交換的產品是商品。但是它成為商品,只是因為在這個物中、在這個產品中結合著兩個人或兩個公社之間的關系,即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可是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著,并且作為物出現”。
另一方面,從對商品交換以及所衍生出來的商品交換關系,并且從商品制造到進入市場銷售環節,這一切過程都需要市場作為媒介到達最終的利益獲取。商品價值的利益獲得者包括消費者和商品占有者,消費者獲得商品,在交易確立之后就具有對商品的使用權以及所有權,而商品占有者因此獲得交換價值,而且也包括了不同程度的利潤。商業形成的整體性不僅是人自身所需形成的,而且也是社會生產關系作為連接社會秩序存在的基礎。因此,市場的出現是商品交易的必要條件,而且因為在整個商品交易的過程所涉及的參與者利益的實現,因此,人的關系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商品在交換過程中就被人們的經濟意志所支配,這樣的經濟意志致使人們之間的經濟權利通過買賣關系實現,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種契約的形成。人以各自的經濟意志代表了商品實現其價值,以人的意志將自身與商品的關系確定為人是商品的所有者,并且人們之間通過各自的經濟行為來完成交易過程,因此,市場本身的性質就是具有人格化的,即“經濟舞臺上的人物,一般是當作存在于他們之間的經濟關系的人格化”。
商品自身沒有意志,表現出的是完全平等性,而人的意志卻致使商品之間出現了不平等,這也就是商品與商品所有者的一種差別。商品所有者的利益需求,或者是自身的經濟意志,使得商品產生了外在化缺陷,即人自身的需求差異推動了商品交易的形成,也就是商品才可能進入市場被交易,從而人的經濟意志也就是市場經濟意志的體現。
總之,比起以往的經濟學家,馬克思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像那些只在經濟知識范疇中游走的經濟學家們,因此,對于那些“自己也不知道他在為什么服務”的經濟學家,他們又怎能將人性問題科學地在經濟學領域中發揮出來,即使像斯密那樣對過去的經濟學進行了批判,使得“時代具有人道精神了,理性起作用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立足于階級社會本有的特點,而不是將他的研究基礎直接劃歸在以往的政治經濟學家的意識形態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哲學基礎的一種體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