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貝貝
摘 要: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死亡率日漸遞增,殯儀館的數量以及需求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與此同時,過去的殯儀館建設太強調空間形式,空間缺乏人文關懷,滿足不了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殯儀館設計不僅要解決殯儀館的外環境基礎功能需求,而且如何提高其人文關懷,撫慰失去親人的痛苦、改變人們的死亡畏懼的看法,則成為了殯儀館設計營造的重要思考內容。
關鍵詞:人文關懷;殯儀館
殯儀館的產生:
殯儀館建筑起源于西方城市發展到19世紀與20世紀交際之時,受西方城市發展和文化的影響下發展出的一種建筑形式。殯儀館產生的原因:(1)城市人口流動的頻繁(2)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分工精細化(3)城市衛生問題的重視,避免傳染病發展,使得遺體火化開始普遍推廣。(4)城市土地資源的稀缺火化也就成為對逝者處理的主要首選
我國殯儀館發展演變:
1.從1919——解放前(火葬場與殯儀館的分離)這一時期的殯儀館單體建筑以中國傳統建筑為主,僅提供最基本的交通空間,幾乎沒有大面積綠化,只有零散的點狀綠化。
2.解放后——80年代中期(殯儀館與火葬場逐漸合并)這一時期的殯儀館缺乏系統規劃,呈現出以悼念廳為統領標志的中軸線空間布局。火化區、骨灰寄存區的外部空間缺乏良好的界定。
3.80 年代中后期——至今(殯儀館的復合化)這一時期的殯儀館空間格局多元化,殯儀館空間不僅僅只是遺體處理的地方,承擔更多社會職能。總體向生態殯葬、人文殯葬、科技殯葬的轉化。
我國殯儀館人文關懷設計研究
1.交通流線
殯儀館是人們接觸較少的一種建筑類型,很多人是第一次來此處,對空間分布,流線安排不清楚,家屬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如何設計好的交通流線在殯儀館景觀設計中顯得十分重要。首先道路流線的設置上要符合殯葬業務操辦流程,其次中國殯葬文化中有“不走回頭路”的說法,要避免喪葬的折返。最后殯儀館流線要處理好生死流線的區分,這兩種路線最好不要相互交叉或重疊,以免對人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在殯儀館的基礎設施方面,應對視覺識別系統進行設計,要讓喪親家屬很快地知道業務辦理流程以及辦理地點。指示牌的設計應該醒目,信息傳達直接。殯儀館的每個建筑入口處也需設立標識牌,更好的對應指示牌。
2.哀傷撫慰
每年我國死亡人口有1000多萬,以逝者一人有5個直系親友來計算,則每年有5000萬的生死哀傷問題。殯儀館可推出一些人文關懷的服務項目,如故人沐浴,3d打印技術,生命晶石等服務,讓逝者可以體面的離開,讓喪者家屬獲得寬慰,安心。其次喪屬心理進行勸慰引導,主要如下:1.人生成就式,在這種方式中,人們常用到的語言有:“他沒有白活”“他活的有價值”等。2.生命本質式,在這種方式中,人們常用到的語言有:“人總是要死”“人死不能復生”。3生命歸屬式,世界各大文化都為死者構想出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如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仙境”、佛教的“涅槃”。4命中注定式,常用到語言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未注生,先注死”等1。
3.個性化告別
為了讓喪者家屬精神上獲得一種滿足,減少心靈哀傷。現在的告別方式可以進行個性化定制服務,如:逝者的宗教信仰、逝者的生前喜好、“人生小電影”悼念廳根據逝者的的宗教信仰,逝者生前喜好進行布置設計,隨著科技殯葬的發展,像“人生小電影”、“人生紀念冊”等服務,這種個性化的告別方式,讓親友更好的回顧他們與所愛之人共同經歷的美好時刻。打破了傳統的只有一張照片的狀況,這些影像為沉默的氣氛提供了背景,塑造出一個莊嚴的重生時刻,使在場的人們共同分享記憶、重溫過去。
4.色彩材質
殯儀館空間總給人一種冰冷的感覺,如何打破這種冰冷,色彩和材質對空間的氛圍塑造十分重要。人的視覺對色彩的敏銳感,使色彩對情感的影響力更為直接。例如:綠色帶給人生機、希望的感覺,黑色給你壓抑、神秘的感覺,白色給人靜謐、純潔的感覺。殯儀館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建筑空間,由于服務的群體較為多樣,所以在顏色的使用過程中,要盡量選擇一些中性的、接受度較好的顏色,可以根據不同區域功能的需要,令身處其中的人們有輕松、自由之感。不同的材料質感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情感暗示,最終影響人們的行為。在殯儀館環境中盡量要選擇質感粗糙的自然石材給人敦厚、穩重之感,木材給人樸實無華、親切的感覺。
5.植物配置
植物被賦予寓意和人格內涵本身就是一種情感寄托,也是傳統文化下中國人的心理需求。(1)選擇壽命較長的常綠植物,比如常綠的松、柏為基調,這類樹木樹形優美,四季常綠,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看,松柏寓意著萬古長青,配置樹齡較長的植物借以表達逝者永恒的意境。(2)選擇具有辟邪含義的植物,如垂柳、桃樹、梧桐等等,這種植物符合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心理,寄托了人們希望逝去的親人在陰間能夠安息平安的愿望。(3)選擇具有宗教意義的植物如蓮花、蘭花、菩提等,具對營造富有人文意義的景觀環境有積極意義。(4)選擇賦予人格意義的植物,如梅、蘭、竹、菊等植物被用來比擬君子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的人格。
結語
本文創新之處通過對交通流線、哀傷撫慰、個性化告別、色彩材質、植物配置等方面對殯儀館人文關懷方面進行初探,來打破冰冷、恐懼的殯儀館印象,營造出一個柔和、寧靜的殯儀館氛圍。同時關注喪親家屬的心理需求,安撫悲痛的情緒。讓人們能夠在從事喪葬活動過程中帶著輕松、淡然的平和情緒,通過觀賞、觸碰景觀事物,安撫悲痛情緒,逐步樹立起正確積極的生死觀。
參考文獻
[1]鄭曉江、徐春林、陳士良編著. 中國殯葬文化[M].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作者單位:鄭州市河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