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古代繼承制度,分為宗祧繼承和財產繼承兩大類,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進行闡述和探討,以便對繼承制度的演變有個初步的了解和認知。
關鍵詞:中國古代;宗祧繼承;財產繼承
中國古代,繼承制度可區分為宗祧繼承和財產繼承。本文從宗祧繼承和財產繼承兩個方面,分別闡述繼承制度的演變過程。
一、宗祧繼承的演變過程
(一)夏商周奴隸制社會下的宗祧繼承
夏朝,父死子繼的身份繼承制度已經出現,主要表現在王位的繼承上。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
商朝,綜合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王位繼承主要是兄終弟及、父死子承。隨著宗法系統的建立,王位繼承系統由兄終弟及轉向父死子承。具體來說,康丁之前,大致是兄終弟及和父死子承等多種繼承方式交替并行,隨后五世均為父子相繼。在王權與宗法雙重關系的作用下,嫡長子繼承制終于取代了兄終弟及制。嫡長子繼承制度的確定約在商朝晚期。
西周時,嫡長子繼承制度逐步制度化和法律化,成為其宗法制度的一項基本原則?!傲⒌找蚤L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由于西周實行一妻多妾制,王位的繼承必須是正妻所生長子,無論其賢與否;如妻無子,則不得不立貴妾之子,不管其年齡如何。至于諸侯王公的身份繼承,則是參照王位繼承執行。目的在于保持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不致受到削弱。
(二)春秋戰國秦封建社會早期的宗祧繼承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導致奴隸制開始崩潰,新的封建制社會形態開設慢慢構建。秦朝建立以后,《秦律》中又將這些改革派的繼承法思想收入其中,形成了封建社會第一套完整的繼承制度。但是奴隸制法中的王位嫡長子繼承制依然保留下來。
(三)漢唐宋元等封建社會中期的宗祧繼承
漢朝明確規定,嫡長子才能繼承封爵,否則,就要受到法律制裁。所謂“父子相傳,漢之約也”。《二年律令·置后律》規定無子男立繼的順序和限制。在封爵的繼承上尤其強調嫡長子繼承,漢律特別規定了“非正”罪和“非子”罪。凡非嫡系正宗繼承爵位,為“非正”罪,依律免為庶人。凡非親生之子繼承爵位,為“非子”罪。
到了唐代和五代時期,宗祧繼承名義上是繼承祭祀的權力,實際上是與標志政治權力的官爵繼承緊密相連。身份繼承是繼承法的核心。嫡長子逝世由嫡長孫繼承宗祧。如無嫡子,則立庶為長。與身份繼承不同的是封爵的繼承。封爵繼承由直系子孫繼承,不及兄弟等旁系,無子孫即除去封爵。
宋朝繼承法雖以唐律為基礎,但法條增多,達到相當完備的程度。根據兩宋繼承法,宗祧身份繼承與財產繼承已開始分離。宗祧繼承以嫡長子為第一繼承人,無嫡子者以庶子為繼承人。戶絕之家可以通過立繼、命繼,繼承宗祧。
元朝,在繼承問題上部分擺脫了封建宗祧繼承制的影響,主張蒙古人與色目人依本族習慣法進行權位上的繼承。
(四)明清封建社會晚期的宗祧繼承
明朝,在繼承制度上,開始恪遵唐宋時留下的古代法固有傳統。關于立嗣制度,起源于唐宋時的“絕戶”制度。“有子立長,無子立嗣”,是中國古代宗祧繼承的原則。嫡長子繼承制被看做是“國家的定法”。無論是官員襲蔭襲爵,還是平民承祀宗祧,都以嫡長子承繼。立嗣制度更為靈活、奸生子的繼承權上升,是封建繼承法的進步。
清朝,繼承制度基本沿襲明制,又將身份繼承分宗祧繼承和封爵繼承二種。宗祧繼承承襲明制中的嫡長子繼承辦法。禁止立養子、義子為繼承人,但允許獨子一人享有同宗兩家的繼承權,不得隨意接觸。封爵繼承制度適用于世襲貴族家庭和軍功家庭,其繼承順序同宗祧繼承,嫡長子享有優先繼承權。
二、財產繼承的演變過程
(一)夏商周奴隸制社會下的財產繼承
有關財產方面的繼承制度,在夏商西周時期是附屬于身份繼承制度的,土地、財產的繼承被排在王、貴族政治身份繼承之后。即是說:西周時為了維護家族利益,不管是身份繼承還是財產繼承,都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二)春秋戰國秦封建社會早期的財產繼承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導致奴隸制開始崩潰,新的封建制社會形態開設慢慢構建,財產繼承問題日益突出,有關的制度開始逐步建立起來。有確切財產繼承的記載始自于秦代。如商鞅在秦國頒行的分異令,就肯定了家庭財產的繼承權利。
(三)漢唐宋元等封建社會中期的財產繼承
在財產繼承上,采取諸子均分的形式,同時規定女子也有遺產的繼承權利,這與西周時的做法是一大進步。漢代出現最早的遺囑繼承文件,該文件內容有遺囑訂立人、代書人和證人三方當事人,手續齊全,具有法律效力。
唐代的財產繼承制度比漢代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唐代已將“諸子均分”作為法定繼承的基本原則。若有遺囑者,即不按法定順序繼承,采取遺囑優先的原則。女子出嫁后,原則上在娘家沒有繼承權。但如果出現“戶絕”的情況,女子還是可以依法取得全部遺產。但此時期的私生子依唐律不享有繼承權。
根據兩宋繼承法,宗祧身份繼承與財產繼承已開始分離。財產繼承基本沿襲唐《戶令》“應分”條的規定,除沿襲以往遺產兄弟均分制外,還對于女子繼承財產的分配作出詳細規定,如區分在室女、歸宗女、出嫁女與寡婦,以及其應享有的財產繼承權。
在唐代“遺囑處分”的基礎上,遺囑繼承也有所發展。金元時期對奸生子的法律態度較唐宋更加寬容,規定奸生子的繼承份額為嫡子的四分之一,庶子的三分之一。
(四)明清封建社會晚期的財產繼承
明朝,提高了奸生子的法律地位。規定,奸生子的繼承份額為嫡子的二分之一。明繼承法一方面仍恪遵前代傳統,另一方面反映了封建社會后期在財產關系上情與法的溝通,如立嗣制度更為靈活、奸生子的繼承權上升等,是封建繼承法的進步。
清朝,在財產繼承因系經濟權利的轉移,是可以分割并允許分割的。繼承法中身份而輕財貨,甚至在《立嫡子違法》的律文中,不言家產。在財產繼承方面,清律不僅規定諸子均分財產的權利,對贅婿和養子的財產繼承權也有規定。親生女只有在無男戶的情況下,才有繼承絕產的權利。這與唐代和南宋舊制相同。夫亡妻子無子而守孝者,才有繼承丈夫份額財產的權利。這又與金元時期的制度相似。
參考文獻
[1]《中國法制史》,張晉藩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
[2] 《史記》,古籍出版社,2000年。
[3] 《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1987年。
(作者單位:深圳前海百富天盈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