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君
摘要:在當今建筑業快速發展背景中,建筑材料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形成大量新型的建筑材料,但是針對材料的檢測方法以及建筑材料的檢測制度并不完善。因此,建筑施工企業在全面監控材料的采購過程,組織質檢部門及時對材料的質量進行檢測分析,應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高效的鑒別各類建筑施工材料的質量,提升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建筑材料;檢測;重要性
建筑公司需要對采購來的施工原材料進行多次檢驗,材料入庫的前期要對材料進行全面檢驗和抽樣檢驗。同時,在將材料運輸到施工現場時,一線的作業人員要對材料進行重新檢驗,以此確保所應用的建筑材料都符合施工作業的要求。檢測人員要加強對原材料強度的檢驗,尤其要檢測鋼筋強度是否符合技術標準。在施工技術的發展中建筑公司要不斷對材料檢測技術進行更新,以此提高公司內部的檢測效率。
一、存在的問題
建筑公司的質量監管部門在對材料進行全面檢驗過程中需要結合設計圖紙的要求和標準,檢驗所采購的施工材料是否符合技術的標準。同時,在建筑公司內部要制定完善的材料檢測體系,進而保證每個檢測工作環節都能應用檢驗標準,從而開展檢驗作業。這樣可以大幅度提升建筑施工材料的質量水平,在整個建筑工程種,施工材料的質量直接影響工程整體的質量。因此,國內的建筑公司要根據項目開展的具體情況應用合適的材料檢測方法。
(一)外部環境問題
在國內的整個建筑行業中,多數建筑公司仍然應用傳統的材料檢測方法,導致檢測工作的效率降低,影響整個工程的進度。由于引入新型檢測技術成本較高,建筑公司為實現提高企業經營利潤的目標,而不會采用新技術。在建筑行業內也有部分建筑公司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對市場的先進檢測技術不關注、不重視,導致公司內部的檢測技術遠遠落后整個市場的平均水平[1]。
(二)檢測數據不科學
在整個建筑行業內部由于建筑材料的檢測技術比較落后,因此所采集到的檢測數據產生較大的誤差,數據不準確,不能真實反應原材料的質量情況。部分質量檢測人員在采集到數據后很少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科學性檢驗。建筑公司內部沒有質檢人員對檢測數據進行系統分析,并形成質檢報告,致使整個質量檢驗工作效率降低,檢測到的質量數據無法為建筑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提供決策依據,也無法根據檢測數據判斷供應商的水平。
二、解決方法
(一)提升檢測環境
建筑公司在檢測材料過程中要充分觀察和檢查材料存儲的環境。著重考慮存儲原材料倉庫的環境,檢查是否符合存儲建筑材料的要求。尤其針對水泥,這種建筑材料需要保存在干燥的環境中,才能保證后期材料質量不發生變化,以此提高材料的質量水平。公司的采購部門在采購原材料時需要與質檢員一同進入到供應商的原材料生產場地,材料的制造環節和環境進行綜合分析。從源頭上保證材料的質量符合技術的要求,與供應商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定期對供應商材料的生產線進行監督。建筑公司要提高原材料存儲的外部環境,根據材料所需要的特殊情況合理的改造公司的倉庫,提高倉儲設施的環境,以此提高原材料在存儲中的完整性,避免因為外部條件發生變化而導致原材料質量下降[2]。
(二)應用科學的質檢法
建筑公司在開展建筑材料的檢測中檢測人員要研究先進的質量檢測方法和技術,如圖1所示,并結合施工材料的特點制定科學的檢測體系。質檢人員要深入研究各類檢測方法所適用的條件,從而保證建筑公司在實際的材料檢驗中可以應用最合適的質量檢測方法。公司要招聘技術能力強、具有豐富的檢測經驗的員工。同時,建筑公司要給員工開展一定的質量檢測技術培訓,以此提高職員的綜合檢測水平。加強職員的技術能力和專業性,定期在公司內部組織開展質量技術的檢驗互動活動以及實踐活動。通過運用多種培訓方式,整體提高公司內部的質量經營水平,為項目工程的開展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建設工程的質量要符合技術的要求,同時,建筑公司應該在內部建立完善的質量檢驗體系,并組織專家定期評估質量體系是否符合當今項目工作的要求。公司及時對體系內部存在的漏洞和問題進行完善。質檢人員應該加強檢測方法的研究,參加行業內相關的技術論壇,與行業內的專家探討先進的質量檢驗方法,進而提升質檢人員的檢驗技術,為提升整個質檢部門的工作效率提供重要的指導。
三、結束語
建筑公司需要著重加強建筑材料的檢測水平,以此提高原材料的質量,為保證整個建筑工程的施工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時,建筑公司應該密切關注行業內部先進檢測技術的發展狀況,及時引入先進的檢測技術,提高公司的檢測水平,并制定完善的質量檢測體系,組建質量監督小組,加強對體系執行情況的監督[3]。公司給予質檢人員一定的知識培訓,提高員工的建筑材料質量檢測水平。
參考文獻:
[1]吳美娟.建筑材料檢測在實際建設工程中的意義[J].居業,2017(5):161-162.
[2]李振敏.談建筑材料檢測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J].建材與裝飾,2017(42):46.
[3]趙華,黃麗華. 關于建筑材料檢測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分析[J]. 門窗, 2017(5).
(作者單位:南京方園建設工程材料檢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