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王酩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活躍在中國歌壇上的一位成績斐然的作曲家,主要以創作影視歌曲為主。他的大量作品已經成為中國歌曲創作經典中的一部分,對中國音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文以王酩的影視歌曲創作為研究對象,以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歌曲為藍本,對他的影視歌曲作品進行分析總結。結論是:王酩是在中國歌曲音樂創作上起到承前啟后開拓作用的作曲家中的一位,他扎根于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將民族精髓、時代精神、歌曲旋律融為一體,王酩的作品中體現出了民族特色、時代特點,而且歌曲易記易唱、朗朗上口,成為了中國歌曲創作的主流之一。同時,為當代中國音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關鍵詞:王酩;影視歌曲;民族特色:時代感;大眾性
影視歌曲是一門年輕的藝術,也是發展最迅速的一門藝術。
影視歌曲屬于影視音樂的范疇,是影視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可以畫龍點睛地概括影片主題思想和藝術內涵,又能使影片如插上了翅膀一般,穿越時空,長久地縈繞于人們的記憶之中。而且,每一個時代的影視歌曲還擁有著記錄那個年代特點與音樂風格的審美功能。
二十世紀是中華民族新文化、新藝術蓬勃發展的時期。一個世紀以來,我國的影視藝術、音樂藝術始終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苦難與斗爭、痛苦與辛酸、憂患與彷徨、探索與進取,經歷了最初的萌芽到逐步成長壯大的過程,形成了一大批經得起時間考驗、具有強勁生命力和征服力、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相當水平的作曲家和精品力作,王酩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王酩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活躍在中國歌壇上的一位成績斐然的作曲家,主要以創作影視歌曲為主。他的大量作品已經成為中國歌曲創作經典中的一部分,對中國音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王酩的創作理念深受恩師丁善德先生的影響。然而王酩經歷了不同的生活時期,因此他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手法和風格上也不盡相同,但是整體上看,他對音樂創作的獨特理念和審美標準,基本是保持一致的。
王酩開創了一代歌曲風格,在中國歌曲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在當時有人評論王酩的作品時說:“他在歌曲創作中力求口語化,運用凝練的素材反映深刻的內容,探索一條通俗的群眾性的藝術的歌曲創作道路,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生活氣息。”①這一評論,至今看來也是很深刻,很有見地的。下面筆者將從王酩作品中所體現的濃郁的民族特色、鮮明的時代特點、大眾化的音樂風格幾個方面的來進行剖析論述。
一、濃郁的民族特色
民族歌曲又稱為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從狹義上講,又稱作民族音樂風格的歌曲。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自發形成的歌曲形式,一般是口頭創作、口頭流傳。民族風格的歌曲早期是文化人從民間歌曲中采集并經過一定的加工形成的。王酩緊緊牢記恩師丁善德教授“要有民族風格,要用民族音調”的諄諄教誨,經常到各個地方進行采風,學習、收集各地的民間歌曲,然后進行整理。在歌曲創作中,他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大量吸取我國戲曲中的行腔和韻腔,并能夠把中國民族音調熟練地運用到作品中,使得很多歌曲作品洋溢著濃郁民族風格,深刻體現出了中國的民族音樂特點,如歌曲《知音》。
《知音》這首歌曲是北京電影制片廠1981年出品的故事片《知音》的主題歌。
這是一部描寫辛亥重九云南起義將領蔡鍔,在京都名妓小鳳仙的掩護下,沖破袁世凱的監控,回滇興師討袁的影片。
這首歌詞清麗淡雅,具有一種古典詩詞的風采和濃郁的韻味之美。為了能夠更好的表現出作品的意境,王酩到蘇州一帶深入生活,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以及收集、學習當地民間的音樂。之后,他運用了蘇州評彈和昆曲韻味的音樂元素創作了這首歌曲。詞曲的結合完美無暇,歌曲抑揚頓挫、委婉而舒展。
第一段詞:“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嘆的是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這是在哀怨中嘆息知音千古難遇,如泣如訴,一唱三嘆。第二段:“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一聲聲如頌如歌如贊禮,贊的是將軍拔劍南天起,我愿做長風繞戰旗!”則表現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另一面;深明大義,高遠雄闊的愛國熱情。
旋律則是歌詞表現的情感擴展與深入。王酩從古典詩詞與戲曲音樂中吸收了大量的藝術元素。
歌曲為羽調式,旋律悠揚、流暢,一字多音,句尾一音拖拍的延時和倚音借鑒了戲曲中的拖腔。旋律中出現了變宮音,旋律在主調的屬調上進行,使整首歌曲的旋律引人入勝。
音調在一個八度內,旋律則很注重與歌詞語氣、意境的搭配,有清新淡雅之感。
顫音、半休止符的運用使情感的抒發更加細膩、豐富。“如泣如訴如悲啼。如頌如歌如贊禮”
甩腔也是戲曲演唱中表現手法的一種
委婉深情,在韻味深長的琴音伴奏下,顯得更加的古香古色。充盈在歌曲中的盡是俠骨柔情、琴心劍膽。
二、鮮明的時代感
所謂“時代性”,即時代精神,是“體現于社會精神生活中的一定歷史時代的客觀本質及其發展趨勢。集中體現于社會意識形態中的那些代表時代發展潮流、標志一個時代精神文明、對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思想之中。其作用取決于它對時代潮流的反映程度,具有時代的、歷史的特點,隨時代的推移而不斷發展變化。”②時代性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精神,創作者沒有深沉博大的情懷、高度的敏捷和堅實的專業技能是不可能提煉出來的。創作者只有把握時代的脈搏,把創作實踐與時代精神高度統一,譜出共鳴的心曲,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王酩寫作了許多具有廣泛影響的影視歌曲。不論在什么時期,他都保持著心織筆耕的創作狀態。在藝術創作態度上,他也始終與當代大眾的審美同步,并且堅持保持個人的音樂創作風格。他的這一創作風格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作曲家里很為突出,他的歌曲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主要以抒情為主,不僅寫出真實具體的情,還能夠寫出不同感情的不同色彩,能深刻、真摯、細膩的反映出不同環境、不同人物的特定情感,這里的“情”的內容很廣,有對祖國的贊美之情,有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也有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親情、愛情、友情;比如歌曲《絨花》。
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現代寫實作品。影片講述通過兄妹、母女、父女生離死別,悲歡離合的故事,在人民戰爭廣闊的背景上,熱情地、真實地謳歌了無產階級的階級情誼。揭示了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只有通過革命戰爭才能改變個人命運、階級命運的真理。影片三兄妹的命運都是通過火和血的考驗,在他們身上結束了舊時代,開拓了新時代。因此,影片中的“情”成為很重要的表現手段。影片中的音樂強調感情,強調表現,很注重對內容的描述功能,注重音樂的色彩,不受古典形式美的束縛。畫面中何翠姑艱難地抬著擔架攀爬石梯,不時交替出現起伏的山巒,挺拔的青松以及美麗的光斑。王酩在創作中很好抓住了這種“反色彩”的效果,把它引到了歌曲的創作中。
從《小花》開始,王酩的創作發生了變化。這首歌曲一反“四人幫”時期的音樂創作中,說假話多、空話多,寫外在的東西多,不準創作抒情歌曲的沉悶創作之風。作家以八十年代的眼光來描寫四十年代的戰爭,在音樂中,歌曲里敢于表態,敢于寫人物的命運,敢于表明作家對人物的態度,講真話、寫真情,敢于寫人物心底里的東西——敢于寫感情的美,寫不同感情的不同色彩,寫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不同矛盾中的不同感情,創作出較深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的音樂。王酩個人認為,“音樂創作也應發展到寫人物的內心世界、描寫人物的感情美的階段。”③王酩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歌曲從敘說開始起句:
發展到三連音的出現,情緒層層遞進。
歌曲中調式運用了交替變化的手法突出了主題的色彩性和表現力,人物形象更為生動形象。這首歌曲深受人們的青睞。1980年被評為“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十五首歌曲之一。
三、音樂作品的大眾性
王酩的許多歌曲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口語化和易于傳唱的特點,充分表現出音樂的大眾性。他的許多歌曲結構非常簡單,往往就是一個單段體再加上一個小補充,但是表達的意義卻非常完整且意味深長,可謂是小作品大寓意,小中見大,在簡單、直白中表達了深刻的含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謂是寥寥數語便道破天機,短小精悍,易于傳唱,易于記憶,因此他的許多作品從問世便傳唱至今。
《難忘今宵》就是一首充分體現大眾化風格的歌曲。這首歌曲是王酩與喬羽老先生合作的一首聲樂作品,是為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量身定做的結束曲。從它誕生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它也變成了很多晚會的壓軸曲。人們對它的青睞簡直無法形容,原因不外乎它的旋律口語化、結構簡單、情感美好,而且說出了大家的心里話。細品之下,不難發現旋律與歌詞結合的簡直天衣無縫,好像不是在唱而是在夸張的說話,夸張的朗誦。這首歌曲的結構也是短小精干,七聲清樂音階宮調式使歌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全曲有四個樂句和一個補充句構成的。旋律運用了常用的重復手法,如此便具有了鞏固樂思,加深旋律印象的作用,作曲家對于重復手法的運用能獨辟蹊徑,并采用了和尾換頭的手法,旋律的發展十分嚴謹,樂匯與樂匯,樂句與樂句之間的聯系在保持統一的基礎上加入新的音樂素材,也就是補充句
補充句加入新的音樂素材后,與前面樂句形成對比。
歌曲前奏采用三連音,即與歌曲旋律形成對比,又把寬闊、宏大的場面描寫了出來,同時加強了“難忘”的感覺。
整首歌曲高度濃縮,高度概括,節奏規整而且相同節奏多次出現,雖然幾個樂句曲調在不斷變化,但起承轉合,一氣呵成,歌曲聽完一遍后就會給人留下難以忘卻的印象,可謂是妙不可言。
這首《難忘今宵》也是為李谷一量身定做,說起當年的情景,至今她仍然抑制不住興奮的情緒:“只是這么一唱就唱了二十多年,雖然我還有其他很多歌,但觀眾總是要我每場必唱《難忘今宵》,算下來,二十多年我唱了起碼近千遍了”④。
從1984年起,這首歌就理所當然的成了春節聯歡晚會的固定結束曲,只是版本開始不停的變化,有時是李谷一獨唱,有時是童聲合唱,有時是大合唱。雖然經常被淹沒在窗外的鞭炮聲中,但是那充滿情感的旋律始終那么強烈的撞擊著人們的心靈。
王酩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影視歌曲發展時期的重要人物。在歷經了幾十年的歌曲創作藝術活動中,王酩始終敏銳的感受著時代的脈搏,不惜余力的搜集、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國特色的文化。他扎根于民族土壤,在困難中起步、在質疑中前進、在喝彩中靜思,廣泛汲取各類優秀音樂的元素,以鮮明的創作風貌為中國音樂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注釋:
① 《歌曲》,1985年,第4期
② 《辭海》縮印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670.
③ 王酩.要允許探索[J].電影藝術,1980,07.
④ 李谷一.青山在,人未來.楊淑鳳.《黨員干部之友》[J].2006,04.
[參考文獻]
[1] 郭懷進.淺談王酩歌曲創作的一些特點[J].滁州師專學報,2003,03.
[2] 楊慶瑞.依依情綿—評王酩歌曲的旋律特點[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2,04.
[3] 厚今.淺談王酩的歌曲創作[J].人民音樂,1983,05.
作者簡介:閆飛(1981-),女,河南省焦作市人,研究生學歷,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舞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