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金強 王亞曉 張儒
摘要:《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針對國內環境問題作出明確指示,并重點貫徹與落實“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決策內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基本上可以視為我國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重大創舉,具有重要的實施意義。針對于此,文章主要從環境污染防治視角角度出發,結合具體政策內容,闡明管制、互動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之間的關聯性與主要措施,以期構建健全、完整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緩解我國環境污染現象。
關鍵詞:環境污染;管制;互動;第三方治理;
隨著“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策的不斷貫徹與落實,我國逐漸形成“命令-服從”為主的環境污染防治制度體系。制度目標主要圍繞環境行政管理目標而具體展開,并且基于“命令-服從”目標進行全面治理。然而,在這種主導形勢下,環保目標懸置問題、制度異化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并且在某些層面上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防治效果造成不良影響。可以說,盡管新推行的制度內容具備較大的可取之處,但是制度現狀亟待運用互動模式進行合理改正,解決當前制度僵化現狀。與此同時,最好從多個層面入手,如改善環境代執行制度、深化環境污染治理內容等,徹底解決當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存在的不足。
1 基于管制模式下環境污染防治制度的邏輯問題與缺陷問題
1.1 環境污染防治制度的邏輯問題
結合我國環境法律體系建設現狀來看,在法律法規的制定方面主要以管制模式為主,結合管制模式要點,形成立法思路。目前,我國環境法律重點圍繞保護環境要素展開。在立法思路方面,主要根據近些年環境污染防治經驗進行確立。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建設,我國基本上形成近30部體系的環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1]。
作為國家重要的基本職能,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主要圍繞制度目標戰來,并積極以環境行政管理為主線。也就是說,在制度管理方面,主要以政府各項環境行政管理職權進行充分展開。在在立法方面主要以政府授權為主,以及在制度手段方面主要以行政指令要求為主。由此足以見得,政府管制力度較強,權威性特征較為明顯。
1.2 環境污染防治制度的缺陷問題
基于管制模式下的環境污染防治制度主要將環境資源視為純公共產品資源。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與實施者,是保護公共資源的重要主體。與此同時,管制模式需要根據政府干預與指導,才能夠將各項環境污染防治制度積極貫徹與落實。然而,上述內容存在一定的理想化成分,現實生活中的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較多不足問題,影響環境污染防治制度的順利落實[2]。
舉例而言,地方在界定中環保目標懸置問題明顯、制度異化問題突出、運動式環境執法問題嚴重等情況相繼出現,可以說,基于管制模式下的環境污染防治制度并不是完全可取的,往往會引發較多不足問題,對于多數企業逃避法律約束的行為,執法者出于地方保護、或者政績考核方面的顧慮,往往會縱容企業的不法行為,如形成“協商收費”問題。
2 基于互動模式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理論研究與制度實施
根據上述內容不難得知,基于管制模式下的環境污染防治制度存在諸多不足問題,亟待解決。針對于此,我國政府于2013年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針對國內環境問題作出明確指示,重點貫徹與落實“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決策內容。目的在于通過實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策,進一步加強對企業排污的管理力度以及對政府的監管力度[3]。
2.1 環境污染第三方制度內容
環境污染第三方制度內容明確指出環境違法者如果未及時履行并踐行環境整治與恢復的義務內容,各級人民政府與當地執法部門可以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者或者整治恢復效果未達到預期的人員,政府部門必須對違法者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及破壞環境行為,按照國家規范要求進行懲處。
且環保部門有權按照國家規定替代違法者,針對系列環境污染問題做出治理行為,所花費的費用由違法者直接承擔。結合我國以往的法律法規來看,是存在環境代執行制度的。介于并無嚴格立法要求,主要散見于某些法律法規當中。而通過實行環境污染第三方制度,基本上坐實這一規定要求[4]。
2.2 互動模式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的建構內容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某些層面上可以集中體現出互動模式的基本特征,如在制度類型方面,污染治理不再采用行政權力為主導的制度模式,而是利用多層面互動、多方參與的制度模式。在制度特征方面,取消以往“命令-服從”模式,主張利用行業協會要求,如自我治理、政府與社會共同參與的互動模式。在制度價值方面,污染治理主要利用環境資源的公共性特征,根據污染治理利益特點,對污染企業進行積極管理。可以說,互動模式下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的建構內容主要從上述三方面制度內容入手,形成切實有效的治理制度。
2.3 互動模式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的優化措施
2.3.1 適當優化環境代執行制度
從節省制度創新成本的角度考慮,當前實行的環境代執行制度難以滿足我國現行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的要求。為進一步滿足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的要求,建議政府部門應該適當優化環境代執行制度。最好可以從加強環境代執行制度的法律效力方面、以及加強環境代執行制度的獨立性方面入手,全面優化環境代執行制度內容。
2.3.2 設立清潔水與清潔空氣基金
如果采取讓排污企業付費或者引入第三方公司代替履行環境污染治理責任的方式,在正式實施過程中,往往會存在較多影響因素,實際污染治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水平。
清潔水與清潔空氣基金可以利用無息貸款或者低息貸款的方式,優先借給實施第三方治理任務的相關企業,以滿足企業治理周期長、任務重的要求。與此同時,可以適當引入環境污染治理第三方機構,以達到全面提升治污效率與降低治污造價成本的目的。
3結論
總而言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不僅是治理理念與治理手段的雙重創新,同時也是對現行環境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的有效創新,具有較大的推行意義。針對當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存在的不足之處,建議相關部門應該充分立足于環境污染現狀,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并重視污染者的利益訴求,發揮“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策的主動性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超. 管制、互動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02):96-104.
[2]王琪,韓坤.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中政企關系的協調[J]. 中州學刊,2015(06):72-77.
[3]李聰聰. 管制、互動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08):162.
[4]任卓冉.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困境及法制完善[J]. 中州學刊,2016(12):49-54.
(作者單位:天津市聯合環保工程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