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向夢 馬可欣
摘要:互聯網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的飛速發展宣告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目前,中國信用產業也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抓住大數據時代的機遇,完善技術和商業模式,監督和保障機制將實現中國信用產業發展的跨越式發展。但是,面對越來越龐大的數據資源,以及個人隱私保護,信用風險控制和管理等制約因素,如何實現大數據技術與信貸業務的完美結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征信體系;大數據技術;金融監管
引言:
信用評分自20世紀50年代公布、80年代推廣以來,已廣泛應用于個別企業和國家的信用評價,對金融體系尤其是信用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普及,國內外一些企業都在嘗試將大數據應用到信用評分領域,這必將對傳統的信用評分方法和信用管理產生影響,但其影響仍有待研究。大數據將改變傳統的信用信息業務。大數據將增加現有信貸信息系統的數據源數量,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
一、我國征信業發展問題
(1)數據不完整,缺乏共享
2013年3月,“信用報告行業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明確規定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報告制度是“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在個人信用信息的基本數據庫中,個人信用數據不完整,覆蓋率低。目前,中央銀行信用信息系統中有85名自然人,其中只有3.2億人擁有信用數據??紤]到中國近14億人口基數,目前中央銀行信用信息系統仍然薄弱。
目前,中國使用的個人信用報告主要由中央銀行提供,但信用信息主要記錄在報告中,而水,電,煤氣,電話費等有價值的信用信息并未完全包含在報告中。目前的數據庫,以及法院,教育部門和電信等領域的許多個人信用信息仍然分散。在運營商,信貸機構和其他部門或機構的手中,“信息孤島”仍然是中國信貸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2)法律制度薄弱
目前,中國只有三部涉及個人信用調查的國家法律。信息收集和安全保護存在法律障礙和不足。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信用調查行業的法律制度有待完善。根據現行法律和“信用報告行業管理條例”,收集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應征得信息主體的同意。應披露的大量信息未依法披露,增加了信用報告機構收集信息的難度和深度。目前,我國現行的信用調查法律法規尚未制定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保護法律制度,缺乏信用調查活動的直接依據,使得信用調查機構無法依賴。關于提供和披露信用信息。新實施的信用調查行業管理條例只是信息保護的基礎。該計劃要求。
(3)缺乏評估方法和產品不足
由于我國個人信貸市場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各種信貸產品和增值服務相對稀缺,需要發展信貸產品的應用場景。隨著大數據技術在信用報告領域的創新使用,一些新的信用機構,如芝麻信貸和騰信信貸,擁有大量的交易數據或社交數據。這些多維數據非常有利于個人的全息肖像,是個人信用數據的重要補充。然而,整個信貸行業沒有一套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科學方法來評估信用,缺乏核心評分模型,以及其在外部應用場景中的非主流尷尬地位,導致這些機構的信用報告只能在各自的閉環系統中發揮作用。
二、大數據背景下的我國征信業發展建議
1.完善現有監管體系實現適度有效監管
信用信息產業是一個高度敏感的特殊信息產業。建議成立專門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機構,研究修改和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在隱私保護與公共利益、國家安全之間尋找平衡的新策略。戰略計劃。現有的征信法律法規以傳統的商業模式為基礎,難以滿足大數據時代的業務發展需要。面對數字領域的盜竊、間諜、不道德牟利、跨境行為等問題,必須從信用立法層面建立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安全和數據管理體系,明確識別和整理大數據的特點。對用戶數據的處理、分析和使用規則,特別是對用戶數據的泄露乃至牟利行為,嚴懲并嚴格保護用戶隱私。在法律法規無法覆蓋的情況下,行業應明確“信息安全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的共識,建立個人隱私保護行業自律標準,應用更多的數據標記以及信息安全保護的跟蹤方法。
2.拓寬信息獲取渠道,提高考核結果的準確性
一是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例如,將互聯網金融數據納入央行信貸信息系統,建立大數據征信機構與傳統征信機構的信息交換機制,打破數據資源壁壘,統一數據交易,實現信息資源共享。G平臺建立,政府數據開放疏通。區域與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渠道打破了“信息孤島”,實現了政府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二是建立統一的身份制度。政府應加快實施即時通訊、網絡游戲和搜索引擎實名制。按照“先發制人前臺、實名制后臺”的原則,互聯網行為應與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用戶的唯一身份識別保持一致,提高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最后,推進大數據信用技術創新。積極實施高技術人才戰略,在各高校開設網絡金融、大數據專業課程,為我國大數據信用的未來發展提供人才儲備;進一步推動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與傳統例如大數據和云計算。行業整合,為新興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鼓勵信用報告機構開發更專業的信用評估模型,提高信用評估結果的準確性。
3.加強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和個人隱私保護
一是加快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盡快出臺《個人信用信息保護條例》、《企業信用信息保護條例》、《信用信息管理規范》等專項法規,使企業在形成、使用原則和應用場景。定義明確。二是引導征信機構加強個人隱私保護。引導大數據征信機構全面披露信息主體的信用信息,確保數據采集、業務流程和信用評價模式的透明度;允許信息主體查詢采集的信息,為其提供方便。建立不良信用信息告知制度,保障信息主體對個人信息的知情權、選擇權和異議權。最后,加強信息主體的自我保護意識。積極開展以信息保護為主題的教育宣傳活動,提高信息主體的個人信息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引導信息主體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熟悉維權維權,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隱私。面對數字領域的盜竊、間諜活動、不道德利潤、跨境行為等問題,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基于網絡環境的信息安全和數據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1] 唐緒軍,吳信訓. 新媒體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 趙淵博. 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的國際經驗與中國模式選擇.中國學術期刊,2018,(3):5-9.
[3]劉國剛.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我國個人征信行業發展實踐及展望. 中國學術期刊,2018,(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