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 章娟


摘要:網絡負載平衡的服務器群集由多個服務器組成,如果承受壓力過大時,可以分配到后臺服務器以代為承受壓力,可以在沒有其他服務器幫助的情況下提供獨立的功能。為了達到企業數據中心持續增進對瀏覽的要求,本文在window server 2008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可以通過負載均衡技術,從外層可以分派給集群服務器的需求,在接到了客戶服務器的請求就可以處理好客戶的需求,通過對DNS解析來訪問DNS服務器,把這些數據返給IP,確保每個IP地址的解析都是一樣的。
關鍵詞:網絡負載均衡;Internet;服務器集群
1引言
傳統的獨立形式有兩個處理辦法。首先利用功效高的服務器代替低功效的。這個辦法有一些欠缺,由于維護系統的工作中斷,這個服務器的升級將停止向用戶提供服務,這跟期望在24小時不間斷提供服務的企業主來說是難以忍受的。而且單一的高性能服務器價格太貴了,企業需要把這部分的成本加進去這就提高了企業的基礎預算,一臺性能好的服務器它的價格肯定是很高的想讓企業老板花費更多的錢達到一般的效果是不可能的,而性能比較低的又不能避免被淘汰造成企業資源浪費。假如發生什么毛病,其他所有機器都不能用這是企業最不想發生的事。
2 負載均衡主要技術
2.1 服務器集群簡介
群集服務器是多個服務器組成的,這些服務器同時運行時就相當于一個高性能的系統。服務器集群的作用是很多個服務器連接起來,使一個系統照射到后端服務器節點上。下面圖1是有關于集群的結構圖。
服務器集群可以是一個簡單的兩節點系統,連接兩個一般的機器或快速的高級計算機。它能夠利用許多低效率的服務器來構建集群,而不是高效率的服務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用戶激增,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需要處理大量請求在同一時間,高峰時期成倍地抵御,形成的效果示列圖能夠看出效果非常明顯[6]。服務器群組可以同時申請大量的實時處理要求,給很多用戶提供有效且穩定的服務。
2.2 負載均衡算法
1.靜態負載均衡算法
靜態指令的算法是指根據開頭設置的規則分配的信息,并且不參與后端部分的實際操作。這種算法的主要特色是命令速度快,操作容易,易于成功。主要方法有加權輪轉法和散列法。
2.動態負載均衡算法
最小連接法:如果發現有連接數量較少的節點,就將新的連接分配給連接數最少的那個節點。這個算法可以維持連接時間差距較大順利申請分配節點。最短響應時間法是可以搜集上個節點要求的負載均衡配置,能夠做到使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高的效率,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然而部分設施會自己主動的去測試每個節點接收到的時間記錄下來。可是互聯網日常使用的都是局域網絡,局域網絡是icmp數據包的一般都是在10秒內反應,但是這樣就看不出來節點之間的差距。因此,它是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在設備上的節點記錄響應時間。
3網絡負載均衡的搭建與測試
DNS負載均衡最早的負載均衡技術是通過DNS來實現的,在DNS中為多個地址配置同一個名字,因而查詢這個名字的客戶機將得到其中一個地址,從而使得不同的客戶訪問不同的服務器,達到負載均衡的目的。DNS負載均衡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但是它不能區分服務器的差異,也不能反映服務器的當前運行狀態。
虛擬路由冗余協議(VRRP)是一種基于標準的選擇協議。它可以把一個VRRP 路由器的責任分配到同一個局域網上的另一臺VRRP路由器, 使他們共同承擔網絡責任。在VRRP路由器中控制虛擬路由器IP地址的稱為主路由器,他負責的職責是轉發數據包到所控制的虛擬IP。也有多個備用的VRRP路由器,但是如果主路由器出現故障癱瘓,就會出現動態的故障轉移機制過程。這就允許VRRP協議從中選出一臺虛擬路由器的IP地址作為終端主機的默認第一跳路由器。從而將成為新的主路由器,VRRP也是一種路由容錯協議,在同一個網絡內的都設置一條缺省路由,當網內主機發出目的地址不在本網段的時候,數據將通過缺省路由發往外部然后就可以內外部通信了。
首先配置了DNS服務器環境,接下來看看是否存在網絡負載均衡效果。打開命令提示符并以管理員身份運行。輸入NSLOOKUP命令以查詢測試,DNS服務器已經實現負載平衡并轉換其三個地址中的每一個。
4總結
為了滿足新業務增長的需要,本文通過對負載均衡技術的分析,進行設計和規劃建立了一個小型集群,可以實現許多使用者請求時候的并發效果,并且對現實環境中的用戶進行了模擬測試,測試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高昂,慕德俊,胡延蘇.Web集群的區分服務與負載均衡策略研究[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1,33(3):555-562
[2]蔣江波,徐志江.一種Web服務器集群的動態反饋算法[J].微型機與應用,2016,35(01):12-15.
[3]李歐,陳燕,李桃迎.Linux 環境下負載均衡集群的實現[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4(9):29-32
[4]程楊. 基于LVS負載均衡設計與實現[D].中山大學,2011
[5]李艷鵬. 鏈路選擇與負載均衡的研究設計[D].北京交通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