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書寧
摘要:個人同一性問題是當代哲學的重要問題之一,洛克的個人同一理論以人和人格的概念相區分,洛克關于同一性的思想充滿著矛盾,他認為人與人格有所不同,個人同一在于自我意識。本文首先對洛克個人同一的思想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后對其人格的定義和論證部分與萊布尼茨個人同一的解釋進行了對比,簡要闡述了萊布尼茨對其解釋的爭論。
關鍵詞:個人同一、人格、記憶
一
洛克之所以探討個人同一性理論,這與笛卡爾的靈魂實體學說有分不開的關系。洛克哲學的出發點是經驗主義,個人是不同于實體概念的,盡管個人認為正是實體可以使他思考;人也不同于人格,因為當一個人不在意識到過去的行為的時候,盡管他是同一個人,他并不是曾經確實做過這一行為的人了。洛克總是從人們的日常經驗中來觀察和思考問題,判斷一個動物是否是人也正是以此為標準。比如在生活中,我們將愚蠢的人仍舊稱為人,但是對聰明、會學人說話的鸚鵡仍然稱為鸚鵡。由此可見,人的同一性與外部的形相與生命的組織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人也因此保持著自身的特性,洛克在此說明,觀念總是反映著對象的屬性,我們正是通過觀念而認識對象的。
洛克提出了個人同一理論的核心是個人同一成立在于意識,正如他所說,人格“在思維自己時,只能借助于意識,因為意識同思想是離不開的....人既然發生知覺,則他不能不知覺到自己是在知覺的,當我們看到、聽到、嗅到、嘗到、思維到、意識到任何東西時,我們知覺自己有這些動作,因此,意識永遠是和當下的感覺和知覺相伴相隨的,而且只有憑借意識,人人才對自己是他所謂的我....因此,人格同一性就只在于意識。”他在這里表達了只有意識才能讓我們的身體作為主體保持過去、現在和未來發生的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有連貫性和統一性,正是因為意識的存在,才能保證自己是同樣的自己,才能說明,十年前的自己就是現如今這一刻存在的自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洛克在這里所說的意識,并不是我們生活中作為人類具有的認識功能和反映功能的意識,而是指人對自身的思維活動的認知,即自我認同。
二
洛克對人格這個詞的定義是個人是有思想、有智慧的存在者,他有理性和反思能力而且能夠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認出自己為自己、為同一的思想物。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得知在洛克眼里的個人具有理性、反思和思維的功能,并且個人的記憶能力使得人可以在不同時刻不同地點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洛克提出了意識是構成個人同一的重要中介。在這里,萊布尼茨是贊成洛克的說法的,他同意自我意識在個人同一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洛克的個人同一的觀點涉及到一個人過去的態度,萊布尼茨對個人同一觀點的解讀是一個人對未來的態度。萊布尼茨認為物質的同一也是相當重要的,而且他拒接設想上帝允許一種實體有資格作為人,剝奪過去所有的生活和記憶成為了另一個人。他在這里將個人同一和記憶進行了徹底的分離,假如一個成年人有意的作惡,但是在一次事故中他失去了記憶,按照洛克的說法,失憶前后的他擁有兩個人格,而現在失憶的他不能為之前作惡的他負責。而在萊布尼茨看來,如果他失憶之前作惡的事情確實屬實,那么他需要為此受到懲罰不管他是否記得他曾經作惡。因為個人同一性是離不開人這個主體的,人這一實體的各種行為與他自己的意識和記憶是不能全部混為一談的。
關于洛克個人同一的論證,萊布尼茨也進行了爭論和反駁。洛克認為個人只能通過意識進行思維,人只是在知覺是才能認識到他在知覺。然后洛克進行了進一步論證,他認為自我就是有意識、能思想的東西,不論他作為實體是精神的、物質的、簡單的或復雜的,都無關緊要。它能感覺到快樂、痛苦、幸福和苦難,因此,這個意識擴展到什么地方,則這個自我便對自己關心到什么地方。他在這里所說的自我就相當于自我意識,而且自我意識可以與其實體相分離,所以,自我本身并不是精神實體。不論意識與什么樣的實體相結合,都可以形成同一的個人。在這里萊布尼茨反駁,自身的現象和意識是兩回事情,自身構成了實在的和物理的同一。他認為個人的行為和個人的記憶是兩回事情,意識不能作為個人同一的唯一手段,雖然你的記憶不在,但是旁觀者也可以證明你做過的事情。但是在這里萊布尼茨把個人同一和相同的人相混淆了,旁觀者確實可以證明這件事情是否真的發生,但是旁觀者不能證明個人的同一性,因為個人同一性是需要自我認同的。
洛克又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證,在這部分的論證中,他提出人的身體雖然會變化,但是個人同一始終存在。洛克把人的身體、四肢和器官都看作自我的一部分,并且都是有思想、有意識的自我,因為他們都與有思想、有意識的自我發生了聯系。比如當一個人發生了交通事故截去了手臂,在他清醒過來的時候,他不會認為現在失去手臂的他不是曾經健全的他。由此可以證明,當人的身體發生變化的時候,個人同一不會因此發生變化。對此,萊布尼茨反駁說我、他都沒有部分。同一實體或者同一物理的自我是實在的保持著的。當一部分已經喪失的時候,我們不能說同一整體還保存著??梢?,在這部分論證中,洛克將人的身體與個人的人格區分開來,認為雖然人的身體會發生變化,但是個人同一不會隨著身體的變化而變化,而萊布尼茨認為身體作為物理的自我,其同一性作為個人同一的基礎,所以人的身體變化時,其人格必然隨之變化。在這部分中,萊布尼茨的反駁是有違我們的經驗的。
三
在淺析洛克的個人同一理論并將萊布尼茨對其理論的解釋和爭論中,我們發現洛克和萊布尼茨將自我或者人格定位的不同,前者認為是同一的自我意識和知覺,后者認為是有限的精神實體。在洛克的論證中,首先,洛克認為個人同一的核心是自我意識和記憶,萊布尼茨認為記憶成為個人同一的標準是不合法的。其次,洛克提出人的身體雖然會變化,但是個人同一始終存在,但萊布尼茨認為身體既然是人格的基礎,那么身體的變化也會帶動個人同一的變化。在洛克的觀念中,任何意識都與經驗相聯系歸屬于個人同一,這種功能對于人類經驗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洛克將這個功能與思想實體祥分析,是通向先驗意識的重要一步,這對此后的康德的先驗哲學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聶文軍.洛克的人格同一性思想初探.[J].湖南大學學報.2000.6(2)
[2]張桂權.論“人格同一性”.[J].四川大學學報.2011.3(3)
[3]洛克著,關文運譯《人類理解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1.
[4]朱華甫.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論.[J].中山大學學報.1998.1(1)
[5]萊布尼茨著.《人類理智新論》(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